傳統禮儀文化常識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無處不在,而根植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非常講究。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拱手禮

  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兩手相抱合於胸前,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抑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拱手禮亦稱抱拳禮。

  道友相逢,平輩人見面、交往多行此禮,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拱手禮是“禮儀之邦”的古風禮節,已經延續了兩三千年。

  國人講究是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

  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的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

  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作揖禮

  在拱手禮的基礎之上,一邊躬身,一邊雙手於腹前合抱,隨著躬身雙手同步向下,向人行禮。

  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

  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

  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傳統說話禮儀常識

  古人說話非常注重“分寸”,強調要說得恰如其分。《論語•季氏篇》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噪;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我在進入而立之年以後,細細品味孔子這句話,真是感覺說得太有道理了。這句話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種過失,沒有問到他就搶著發言,這是浮躁;問到他的時候又不說,這是心中有所隱匿;不看對方顏色便輕率發言,這就好像盲人一樣。我理解,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該你發言時,就要如鐵公雞拔毛、一言不發;該你發言時,就要聲音洪亮、底氣充足,大膽說、勇敢說,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盡情亮出來。我發現,有很多青年朋友初入職場時,很容易犯這樣的毛病,不該他說話時話特別多,上面開大會,下面開小會,嘰裡呱啦;讓他發言時,縮頭縮腦、畏畏葸葸、吞吞吐吐,說話漫無邊際、言不及義。所以,孔子又說“可與言之而不與言之,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意思也是當說就說、不當說就堅決不說,講得都是同一個道理。

  古人說話非常注重謙敬有禮、稱人所長,有很多謙稱和敬語。比如說稱呼自己,就叫“鄙人、卑職、愚生、不肖、不才、晚生、小生、在下”等等;敬稱別人時,通常用子、令、尊、賢等用語,“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老子、朱子等,能夠稱得上“子”的絕對是了不起的大家,春秋戰國之後的數千年間,能夠以“子”相稱的,也只有朱熹了,現代社會再要出一個能夠以“子”相稱的大家,估計還要等待漫長時間;“令”是善與美的意思,一般對人表示恭敬之心,如令堂、令尊、令郎、令侄等;“尊”是常用敬稱,如尊祖、尊夫人;“賢”邊上德才之能,如賢弟、賢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