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手抄報簡單語
春節一向都是非常熱鬧的,製作春節手抄報也是可以增添春節的氣氛,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1
2
3
4
5
內容一
春節的來歷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 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春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為農曆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 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據考證,春節成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釋出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曆的年節稱為“春節”。1949年9月27 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過年對中華民族可以說源遠流長,有了數千年的歷史。
而“春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大約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規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秊”,《說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見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著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樣子,象徵著人們豐收後的慶祝。
內容二
春節拜年習俗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