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際物件考慮修辭的技巧

  摘要言語的修辭,就是要選用最恰當的語言方式以達到最理想的表達效果,或者說是在語言的同義形式之間進行選擇。有人能言簡意賅地表情達意,有人卻不得要領或引起誤會,其中就有如何進行言語修辭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不論是同一民族內或是不同民族間,人們要想取得較好的言語交際效果、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必須要注意根據不同的交際物件,恰當地運用語言的同義形式去表情達意。本文就如何根據交際物件的不同情況進行言語修辭的問題進行通俗、簡明的說明。

  關鍵詞 修辭 適應物件

  “針對不同的表達內容和語境,如何選擇最恰當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好的表達效果,這就是修辭問題。”

  ①“修辭講究的是語文對應題旨對應情景的運用”。

  ②“修辭是為了有效地表達意旨、交流思想而適應現實語境,利用民族語言各因素以美化語言”。

  ③根據表達內容,結合情景或語境進行修辭,是對修辭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修辭效果,達到修辭目的。

  “情景”、“現實語境”的語義,有人舉出英語context一詞表示,有人舉出英語situational一詞來表示。context只指單純的語言情境,situational指的是一些非語言的因素。其實,修辭學界提到的“情景”、“現實語境”,已經是這兩個方面的融合了,甚至把這兩個方面所不能包含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文化背景等內容也一併包容了。因此,修辭如何適應不同的物件,就成了人們研究探討的一個方面了。

  進行言語交際的修辭,一定要看物件,要根據不同的物件採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言語交際效果的好壞,主要不看錶達者的言語能否恰到好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要看對方能否準確地理解、愉悅地接受。只有適應了對方接受的可能性,才能達到交際目的。否則,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

  一、根據言語交際物件的文化素質安排言語修辭。

  要想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增強表達效果,一定要看交際物件的文化素質,要根據對方的文化素質確定語言的表達形式。對方的文化素質低,用詞造句要選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形式,讓對方理解並接受語言資訊。不看接受物件,儘管用語高雅、句式講究,未必有好的效果,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1一個秀才在睡夢中,腳被蠍子蟄著,劇烈疼痛,急忙喊醒老伴,說:“吾之賢妻,速燃燭臺!視汝夫吾其為毒蟲所噬乎?”他老伴衝他直翻白眼,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秀才疼痛難忍,大叫道:“老婆子,快點燈!看看我是不是被蠍子蟄著了!”他老伴馬上明白了他的話。

  2孫富沉吟良久,乃倚窗高吟文學士《梅花詩》二句道:

  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李申聽得鄰舟吟詩,舒頭出艙,看是何人。只因這一看,正中孫富之計。

  前例中,秀才前後所說,是語言的同義表達形式,起初使用文言,他老伴聽不懂。後來改用口語,他老伴馬上明白了。故事譏諷老秀才的迂腐,這裡不作議論,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針對接受物件的文化水平,選擇能讓對方接受的語言表達形式,這就是當時最好的修辭。一定要澄清“只有使用華麗詞藻、驚人語句、堆砌典故才算好的修辭”的錯誤認識。

  後例說明,孫富很懂得言語的修辭,很會根據接受物件選用言語手段。他了解李甲是一個風流書生,喜歡吟詩作賦,對有才文人器重、敬仰,於是採用吟《梅花詩》的手段引出李甲,藉以攀談,誘騙杜十娘到手。從這一點上看,孫富抓住了接受物件的文化素質,恰當地選擇言語表達形式,達到了他的交際目的。

  以上兩例說明:對文化修養較低的人,要選擇口語句式、通俗詞語;對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可以考慮運用高雅的文句、文飾的語詞等書面語形式,以求言語質量更好。根據具體的言語交際物件,恰當選用言語表達形式,這才算是好的修辭。

  二、根據言語交際物件的職務、職業進行言語修辭。

  進行言語交際,要看對方的職務、職業。不同職務的人,其心理特徵不同;不同職業的人,其生活處境不同。對這些人進行言語交際,修辭一定要切合對方的情形,根據對方對話語形式的識別及對話語意義的理解能力,恰當地選用言語形式,以求明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正常的言語交際的目的。例如有故事說: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他的一個窮苦朋友求見,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城,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朱元璋聽出這是在說他從前不光彩的事,就封了窮朋友一個官。

  又有一個窮朋友也去找朱元璋求官,一見朱元璋就說:“我主萬歲!從前你我都給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裡煮,沒熟大家就亂搶,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湯潑了一地。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子吃,把紅草葉子也送進嘴去。葉子卡在你喉嚨裡,我叫你把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裡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顧及體面,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朱元璋既已做了皇帝,就是國家貴尊,其心理特徵已經不再同於從前放牛、要飯、過窮日子的時候了,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不願聽到有人說他的壞話。對這種人講話,就必須講求方式,選擇恰當的語句,注意言語的修辭,才能達到交際目的。朱元璋的兩個窮朋友,言語內容完全一樣,只是言語表達形式不同,一個善於修辭,得了官;一個不知根據言語交際對方的職務去選用恰當的言語表達,非但達不到交際目的,還斷送了性命。

  古代稱帝王死為“崩”、諸候死為“薨”、大夫死為“卒”、士死為“不祿”,這也是因為職務、職位的不同而採用的言語修辭。另外,一些避忌語如改“世”為“代”、改“燈”為“火”等,也是由於職位原因而進行的特定修辭。

  對職業不同的人進行言語交際,也要根據具體情況恰當地進行修辭,才能達到交際目的。

  李燕傑到首都一家大醫院演講,上臺一看,臺下相當多的人在翻看醫科書或其他讀物。他沒有慌亂,高聲朗誦了一首詩:

  每當我憶起那病中的時光,

  白衣戰士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

  他們那人格的詩,心靈的美,

  還有那聖潔的光。

  給我以頑強生活的信心,

  增添著我前進的力量……

  因為演講聽眾是醫生,是一些知識分子,他們所關心的是醫療技術,開會不免要帶些業務書籍之類。但李燕傑很會即景生情,或者說早已胸有成竹,根據聽眾的職業情況調整語言手段,給這些醫生們誦讀了讚美詩,一下子打動了聽眾的心,使他的演講得以順利進行,達到了想要達到的交際目的。

  每到三八節、五一節、六一節、教師節等節日,有關方面發表演說、講話等,也總是很具體地針對婦女、工人、兒童、教師等不同人物的職業情況進行修辭,這樣就能更好地表情達意,達到交際目的。

  三、根據交際物件民族習俗情況確定言語修辭。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說說話、修辭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民族,一般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常把喜鵲作為吉慶鳥,把烏鴉、狗看作不吉利、壞東西的象徵。而在南斯拉夫則把喜鵲同“饒舌人”聯絡起來,緬甸則把烏鴉視為“神鳥”,西方國家把狗看作“最忠實的朋友”。可見不同民族在比喻、象徵等方面呈現不同情況。對民族習俗不同的言語交際物件,言語修辭就必須有所區別。要把適應交際題旨、適應具體情境作為交際原則,靈活調整言語手段,選擇合適的同義語言形式,以求達到交際目的和生動活潑的表達效果。

  漢語“雨後春筍”的成語,到俄語中要用“雨後蘑菇”表示;把漢語的“噤若寒蟬”譯為英語,要譯為As muse as fish“象魚一樣不會說話”或“啞得象魚”;漢語“大海撈針”的意義,俄語用“乾草堆裡找針”表達;表達漢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意思,英語要用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貓不在的時候,老鼠出來玩;表達漢語“一個和尚沒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意思,英語要用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個孩子是個孩子,兩個孩子半個孩子,三個孩子沒有孩子。如果不考慮民族習俗,按漢語字面硬譯,不可能起到良好的語意交流作用,只能是介紹了漢語語義而已。

  不能根據民族習俗不同進行不同的言語修辭,有時非但達不到交際目的,甚至會引起麻煩。

  徐樹錚在段琪瑞執政時赴法國遊歷。在巴黎的一家大旅館飯店宴請法國政府官員和地方上的名人。徐樹錚在宴會上祝酒,說:“今晚所備飯菜菲薄、粗劣,不堪招待各位貴賓,真對不起……”他本意是用中國文明謙遜之語表示恭敬和客氣,不料惹惱了旅館經理。經理認為,他特別重視這次宴會,親自制作名菜、佳餚,而遭到當眾詆譭,敗壞了他的名譽,非要提起公訴不可。儘管中國一方一再解釋,還是不依不饒。後幾經交涉磋商,對方迫使徐樹錚在報紙上公開道歉,事情才算了結。

  這是一個不能根據民族習俗不同去調整言語進行修辭的典型例子。中國文明古國的謙遜、禮貌、恭敬之語反而惹出了麻煩,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照搬到其他民族,不能達到交際目的,可見民族習俗對修辭的制約作用。

  凡此等等,說明不同民族習俗制約著言語修辭,既要注意準確地表情達意,又要根據具體情景運用語言的同義形式,進行言語的選擇、調整、加工。我們說話、寫文章、搞翻譯,涉及不同的民族習俗、文化背景時,要特別引起注意。

  影響言語修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據言語交際物件的文化素質不同、職位職業的不同以及民族習俗的不同,恰當地運用語言的同義形式,是幾個重要的方面。為了更好地提高言語交際效果,讓我們繼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