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內的禮儀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禮儀用語,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素質。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嗎,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國內的禮儀
一、口頭稱謂語
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餘、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僕、在下、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遊”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採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孩子為“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二、交友稱謂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自古以來,我們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貴賤;《聊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間的交往;《廉藺列傳》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頸之交: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廉藺列傳》
再世之交:與人父子兩代都結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
竹馬之交:幼年男女之間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義的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分形跡;
金石之交: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 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結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
貧賤之交:貧困時結交的朋友; 詩文之交:以詩文往來結交的朋友。
三、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四、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五、常用敬詞
請:有求於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於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託:託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六、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別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於拜託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於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七、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束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髮”代稱成童的年齡。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達十五歲為“成童”。《禮心·內側》:“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於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而立:《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
不惑:《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因此以“不惑”代稱40歲。
知命: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閒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
耳順: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是以80歲為“耋”。
八、先生、小姐、女士的來歷
“先生”:始見於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於《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裡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
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於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並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於《詩經·大雅·既醉》:“釐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九、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絃: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係,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