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花語是什麼

  吊竹梅莖柔弱質脆,葡匐地面呈蔓性生長。因其葉形似竹、葉片美麗常以盆栽懸掛室內,觀賞其四散柔垂的莖葉,故名之吊竹梅。那你知道它的花語?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吊竹梅花語,希望各位客官喜歡!

  吊竹梅花語:樸實、純潔、淡雅

  吊竹梅的形態特徵

  吊竹梅為多年生草本,莖稍柔弱,綠色,下垂,半肉質,分枝,節上生根;長圓形,披散或懸垂,長約1米,禿淨或被疏毛。

  吊竹梅莖斜細而軟,初期斜向上生長,後階狀倒地,呈匍匐狀,接觸栽培基質的匍匐莖節可以生。葉狹卵圓形,長7釐米,寬4釐米,銳尖或漸尖,有短柄。葉面銀白色。

  莖多分枝,匍匐性,節處生根。莖上有粗毛,莖葉略肉質。葉互生,基部鞘狀,端尖,全緣,葉面銀白色,中部及邊緣為紫色,葉背紫色。花小,紫紅色,苞片葉狀,紫紅色,小花數朵聚生在苞片內。

  吊竹梅基部鞘狀,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全緣.葉面綠色有2條銀白色縱條斑,葉背紫紅色。花紫紅色,多於夏季開花。一般的吊竹梅葉面有兩條銀綠色閃光條紋,夾著中央的綠色部分。再如雙色吊竹梅,葉面中央青銅色,兩旁有較窄銀色條紋,又如四色吊竹梅,葉面上有不規則的粉紅色、綠色、乳白色和銀白色條紋,最漂亮。

  葉

  吊竹梅葉無柄;橢圓狀卵形至矩圓形,長3~7釐米,寬1.5~3釐米,先端短尖,上面紫綠色而雜以銀白色,中部邊緣有紫色條紋,下面紫紅色,鞘的頂部和基部或全部均被疏長毛。

  花

  吊竹梅小花白色腋生,花團聚於一大一小的頂生的苞片狀的葉內;萼片3,合生成一圓柱狀的管,長約6毫米;花冠管白色,纖弱,長約1釐米,裂片3,玫瑰色,長約3毫米;雄蕊6;子房3室。果為蒴果,花期不定,一般在7-8月。

  吊竹梅的生態習性

  吊竹梅喜溫暖溼潤氣候,較耐蔭,不耐寒,耐水溼,適宜肥沃、疏鬆的腐殖土壤,也較耐瘠薄,不耐旱,對土壤pH值要求不嚴。越冬溫度不能低於10℃,但在過陰處時間較長,常會導致莖葉徒長,葉色變淡。

  性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越冬溫度不能低於10。喜光照充足,但也較耐陰,夏季忌強光直射。在陽光較為充足處栽培,生長強健。吊竹梅喜溫暖溼潤環境,耐陰,畏烈日直晒,適宜疏鬆肥沃的沙質疏鬆的土壤。

  吊竹梅的養殖方法

  生長養護

  吊竹梅喜溫暖溼潤環境,耐陰,畏烈日直晒,適宜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為了使吊竹梅枝葉豐滿,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培養土宜選用腐葉土、園土各40%和河沙20%混合配製,生長期間保持盆土溼潤,約15~20天施1次稀薄液肥或複合化肥。

  ②春秋季節宜放在室內靠近南窗附近的地方培養,夏季宜放在室內通風良好具有明亮的散射光處。如長期光照不足,莖葉易徒長,節間變長,開花少或不開花。

  ③吊竹梅要求較高的空氣溼度,若空氣乾燥,葉片常易幹,葉尖焦枯。因此,生長季節應注意經常向莖葉上噴水,以保持空氣溼度。

  ④為保持其枝葉豐滿,莖長到20~30釐米左右時,應進行摘心以促使分枝,否則枝條長得細長,影響觀賞效果。

  ⑤冬季室溫保持在5℃以上即能安全越冬。越冬期間植株處於休眠狀態,需水量少,如果這時澆水過多,盆土長期潮溼,極易引起爛根黃葉。冬季應將其放在朝南的窗臺上,使其多見陽光。

  盆栽養護

  盆栽時,可用肥沃排水性好的園土。平時澆水應保持土壤溼潤,不使過幹,否則下部老葉容易枯黃。另外,它對溼度要求較高,要經常在其周圍環境噴水,以保持較高的空氣溼度。對肥料要求不高,可根據長勢酌情施用。一般用化肥或糞便都行。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光照方給予散射光為佳,不宜烈日直射,也不能長時間太陰,不然,容易徒長,節間變長,葉上的斑玟還會隱退或減少。

  盆養時,應根據觀賞的需要,對枝蔓進行適當修剪、調整,使之分佈更合理,造型更好。冬季一般室內保持0℃以上就可越冬。土壤不要太乾。使其經常保持溼潤。開春時,對老枝及擾亂枝形的枝應及時截去。

  此花的繁殖,在生長季都右進行,只需取新梢扦入盆中,保持一定溼度,很容易生根。以後加強肥水,適當摘心,很快就能長得滿盆繁茂。

  整形修剪

  為使株形豐滿,新栽苗當莖長到約20釐米左右時進行摘心,以促使其分枝,否則枝條長得細長,影響觀賞效果。栽培時間過久的植株,基部葉片常易黃化或脫落,影響觀賞。此時應將過長的枝葉剪去,促使其基部的新芽萌發,長出新的枝條。剪下的部分可作扦插繁殖用。

  養殖要點

  水:喜水溼,生長期每天澆水1次,保持土壤溼潤,並給葉面噴水。冬季減少水量。

  肥:生長期每月施液肥1次即可。

  土:不擇土壤。

  溫:生長適溫10-25℃,越冬溫度5℃左右。

  光:喜半陰,避開烈日照射。

  繁殖:扦插繁殖。摘取壯莖數節插於溼沙中,成活容易。每年宜進行1次適當修剪,以保持優美的植株外形。

  吊竹梅的繁殖方式

  吊竹梅多采用扦插和分株繁殖,全年都可進行。扦插可結合摘心,剪取健壯枝梢作插穗,插入素沙中,放半陰處,保持溼潤,極易生根。吊竹梅莖匍匐地面,節處生根後即可分離栽植而成新株。

  吊竹梅生長期間需充分灌水。在陽光較充足處葉色條紋鮮明。忌曝晒,夏季需適度遮蔭,要在10℃以上的環境中越冬。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是吊竹梅用的最多的繁殖方式,全年均可進行,但以春秋為好,剪取主莖或側頸作插條,長8--10釐米,待2--3個節間插於沙床或直接插入盆土,插後7--10天生根。每盆栽上3--4個生根插條,盆土不宜太溼,放廕庇處養護,待長處新芽後,放在陽光下栽培,每月施1次稀薄液肥,以促使枝蔓生長。新莖長到一定程度,要根據需要及時摘心,促進分枝,形成豐滿的株形。

  扦插基質

  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於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經配製好並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鹼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扦插枝條的選擇

  用來扦插的枝條稱為插穗。把莖杆剪成5~8公分長一段,每段帶三個以上的葉節,也可用頂梢做插穗。

  扦插後的管理

  溫度

  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18℃~25℃,低於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於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並

  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扦插後溫度太高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溼度:扦插後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溼度在75~85%。可以通過給插穗進行噴霧來增加溼度,每天1~3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於水中。

  光照

  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於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後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

  上盆

  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並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溼度

  喜歡溼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60~75%。

  溫度

  最適生長溫度為18℃~30℃,忌寒冷霜凍,越冬溫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氣溫降到4℃以下進入休眠狀態,如果環境溫度接近0℃時,會因凍傷而死亡。

  在夏季

  1.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

  2.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

  3.給它適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

  怕強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蔭處養護,或者給它遮蔭70%。放在室內的養護的,儘量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並每隔一、二個月移到室外半蔭處或遮蔭養護一個月,以讓其積累養分,恢復長勢。

  肥水

  對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

  春、夏、秋三季

  這兩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迴圈最起碼每週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週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週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週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澆水時間儘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低時澆灌,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

  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迴圈,間隔週期大約為7~10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週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週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儘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分株繁殖

  吊竹梅還可以用分株繁殖法進行繁殖,家庭盆養吊竹梅溼,對長滿盆的植株,可結合春季換盆進行分株繁殖。將母株從盆中倒出,切離母株旁帶根的萌櫱苗,分別栽於盆中,也可以將母株花盆放在地上,待莖節著地生根後,再切下挖出栽於盆內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