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旅遊攻略

  山東濟寧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巨集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另外,文學史上,也有“三孔”之說。中國山東省的西南部的濟寧市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孔夫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首創儒家文化,為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學烙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個中國的思想、政治和社會體系,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石。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三孔旅遊景點介紹: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斗栱飛翹,簷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儲存封建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記憶體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佈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屓bi,xi,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屓,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歎。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大成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金聲”是擊鐘的聲音,表示奏樂之始;“玉振”是擊磬的聲音,表示奏樂之終,用以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

  於大成門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來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們充分運用傳統的勾心鬥角的建築手法,巧妙地解決了建築結構空間的問題。

  杏壇

  “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北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裡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

  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樑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每當初春,紅花搖拽。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兩廡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這配享的賢儒大都是後世儒家學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在唐朝僅有20餘人,經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製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現今兩廡中陳列著歷代石刻。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東廡中儲存著40餘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的碑刻,最為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共22塊。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乙瑛”、“孔宙”、“史晨”碑為隸書珍品;北朝以“張猛龍”碑為魏體楷模。西廡內陳列的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這些石刻,內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歌舞、雜技、行醫、狩獵,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細緻精巧,有的粗獷奔放,各具風格。兩廡北部陳列的584塊“玉虹樓石刻”,是清乾隆年間孔子後裔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臨摹精刻而成的。這些石刻原被棄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1951年移入孔廟,1964年裝鑲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大成殿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臺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簷中海蘭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簷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簷飛翹,斗栱交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龍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龍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礎,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後重刻。兩山及後簷的18根八稜磨淺雕石柱,以雲龍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龍,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共1296條。前簷的10根為深浮雕,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據說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郭沫若曾為之讚歎。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塑像都置於木製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斗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斗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10塊匾額、3副對聯,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掛著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殿建於兩層臺基上,前連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干,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龍陛。露臺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現今第逢孔子誕辰農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

  寢殿

  沿大成殿迴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簷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游龍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迴廊22根擎簷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游龍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

  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92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聖蹟殿

  聖蹟殿是以儲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蹟的石刻連環畫聖蹟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系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蹟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圖”。聖蹟圖每幅約寬38釐米,長60釐米,其所表現的聖蹟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恆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蹟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于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几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於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製碑。

  孔林

  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今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里,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斷碑深樹裡,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神道

  北出曲阜城門,就見兩行倉檜翠柏,如龍如虯,夾道而立,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著一座萬古長春坊。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撐的6根石柱上,兩面蹲踞著12個神態不同的石獅子。坊中的“萬古長春”四字,為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時所刻,清雍正年間卻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樣。石坊上雕有盤龍、舞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雲等,中雕二龍戲珠,旁陪丹鳳朝陽紋飾,整個石坊氣勢巨集偉,造型優美。

  坊東西兩側各有綠瓦方亭一座,亭內各立一大石碑。東為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明代官僚鄭汝璧及連標等所立,上刻“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十個大字;西為次年二人立的“闕里重修林廟碑”。兩碑均甚高大,碑頭有精雕的花紋,碑下有形態生動的龜膚。

  洙水橋

  由至聖林門西行為輦路,前行約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雲龍、辟邪的石坊。坊的兩面各刻“洙水橋”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聖公孔聞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號。坊北有一券隆起頗高的拱橋架於洙水之上。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春秋時孔子講學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作為儒家代稱。但洙水河道久湮,為紀念孔子,後人將魯國的護城河指為洙水,並修了精緻的坊和橋。橋的南北各有歷代浚修洙水橋的碑記洙水橋橋上有青石雕欄,橋北東側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稱作思堂,堂廣3間,東西3間廂房,為當年祭孔時祭者更衣之所。室內牆上鑲嵌著大量後世文人讚頌孔林的石碑,如“鳳凰有時集嘉樹,凡鳥不敢巢深林”,“荊棘不生塋域地,鳥巢長避楷林風”等等。此院東鄰的另一小院,門額上刻“神庖”二字,是當年祭孔時宰殺牲畜之處。

  享殿

  洙水橋北,先是一座綠瓦三楹的高臺大門——擋墓門,後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甪端、翁仲。華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稱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溫順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種想象的怪獸,傳說日行1萬8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翁仲,石人像,傳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均稱翁仲,用以守墓。兩對石獸為宋宣和年間所刻,翁仲是清雍正年間刻制的,文者執笏,武者按劍。甬道正面是享殿,殿廣5間,黃瓦歇山頂,前後廊式木架,簷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內現存清帝弘曆手書“謁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等詩句。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殿內召開過軍事會議。

  孔子墓

  享殿之後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此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墓周環以紅色垣牆,周長裡許。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黃養正書。墓前的石臺,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築砌,清乾隆時又予擴大。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名為攜子抱孫。

  子貢廬墓處

  孔子墓西的3間西屋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後,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享殿之後,另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稱“楷亭”。亭內石碑上刻著一棵古老的楷樹,即摹自其南側的“子貢手植楷”。相傳子貢奔喪來後,將一棵楷樹苗栽於其師墓旁,後成大樹。清康熙間遭雷火焚死,後人將枯乾圖象刻於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櫺碑亭,為駐蹕亭,北面綠瓦所復的碑亭是為紀念宋真宗趙恆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間及南面黃瓦所復的二碑亭為紀念清帝玄燁及弘曆祭祀孔子所建。“蹕”是黃帝出行的車駕,此三亭即黃帝祭祀駐車之處。亭內尚有當時的石碑。

  孔尚任墓

  沿環林路東行,在孔林東北方向,過一石坊後,路旁立一巨碑,上寫“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這就是清初茂名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碑。由此向西,有一座上書“鸞音褒德”的墓群,孔子的後裔孔謙、孔宙孔彪、孔褒等均埋葬於此。自漢墓群西行還有明墓群,那裡墓冢點點,碑碣累累,石獸成群,明代著名書法家李東陽、嚴嵩等所書寫的碑石立於其間。

  漫步孔林深處,飽覽林內瑰寶,使人感嘆不已。

  於氏坊

  為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紀念牌坊。傳乾隆女兒臉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說:“主一生有災,須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災禍。”朝中議論,只有聖人後代最妥,由於滿漢不準通婚,乾隆讓女兒認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于敏中為義父,改姓於後下嫁孔家。此坊為紀念於氏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