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的故事
中文名:李旦
外文名:Emperoruizong
別名:李旭輪、武輪
國籍:唐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長安蓬萊宮含涼殿
出生日期:龍朔二年六月初一日662年6月22日[1]
逝世日期: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
職業:皇帝→太上皇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穩定唐朝,傳位於玄宗
代表作品:《戲題畫》、《石淙》、《受禪制》
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廟號:睿宗
年號:文明、景雲、太極、延和
在位: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
陵墓:唐橋陵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武曌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長孫皇后
兄姊:李弘、安定思公主、李賢、李顯
妹妹:太平公主
前任:唐中宗李顯
後任:唐玄宗李隆基
皇后:肅明皇后、竇德妃追封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初封殷王,領冀州大都督。他一生兩度登基,二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讓位於母后武則天,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廟號唐睿宗,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於橋陵。
二讓天下
唐睿宗一生曾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聖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後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李顯,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是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後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雲譎,令後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
病逝廟諡
開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於太極宮內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於橋陵今渭南豐山。廟號睿宗,初諡大聖貞皇帝,天寶十三載754,改諡曰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墓地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遊不返,孰問鈞天?”橋陵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於陝西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裡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慄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1270多年風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
據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築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築即達140間。陵園設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衝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搖籃象設,活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築雖憶蕩然不存,然現遺蹟,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佈局勻稱,加上牆壁的社託,氣勢頗為巨集偉。
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考古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祕公之於眾的時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