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材內容和特點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寫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材內容和特點以供大家學習。
《桃花源記》教材內容: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xíng,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qiān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以捕魚為業。一天他沿著小溪划船,忘記了路途的遠近。忽然遇見一片桃花林,在岸的兩旁有數百步遠,中間沒有其它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地就到頭了,漁人就看見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光。漁人便捨棄他的船,從洞口進入。起初十分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事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和狗的叫聲可以互相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的穿著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閒,各得其樂。
村中人看到漁人,於是都十分驚訝,問漁人從哪兒來。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去。準備酒、殺了雞做飯菜招待他。村民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來往。村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詳細具體的講述給村民聽。村民都感嘆驚訝。其餘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款待他。漁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幾天後,就向村裡人告辭離開。臨別時村民囑咐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作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稟告了這段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尋找從前做的標記,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隱士,聽說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去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教材特點: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源地,長達數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麼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後,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後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於後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新增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裡,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裡,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裡,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後通過村人“自雲”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層層設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遊仙詩》等,多是假託遊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遊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遊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彷彿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 桃花源記教材內容和特點
- 糖尿病吃藥能吃魚嗎
- 文明禮儀新風尚黑板報素材
- 為什麼電腦關機閃藍屏
- 四川社會組織登記檔案整理實施細則
- 糖尿病能吃什麼水果和蔬菜
- 關於天壇公園的導遊詞
- 自動檔開車起步技巧方法
- 楓葉龜怎麼養楓葉龜的飼養方法
- 周公解夢夢見克服困難預示什麼
- 糖尿病能吃什麼水果
- 酒店年會總經理致辭範文
- 開車過減速帶有什麼技巧
- 八年級上冊期末班主任評語
- 低血壓可以按什麼穴位
- 經典絲巾的廣告宣傳詞
- 可愛高清動漫男生圖片
- 用人單位辭退孕婦職員的補償標準
- 國慶日黑板報素材
- 解放軍指揮員鄭其貴生平簡介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