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有哪些

  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很正常,下面小編告訴大家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

  如何學會人際交往,贏得朋友,可以從這些方面努力。

  第一,肯定他人,真誠地關心他人。人類行為有個極重要的法則――時時讓別人感到重要!詹姆士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得到朋友真誠的肯定和幫助,就要學會真誠地肯定朋友、關心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有一條黃金原則,那就是永遠要像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紐約電話公司曾採用電話通話做過一項調查,看哪一個字是人們最常用的。相比你已經猜到了,正是“我”這一字眼。500個通話中,這個字約用了3900次。

  每個人首先關注的始終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以,如果要別人真誠的幫助你,自己就要先真誠地肯定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第二,學會“聽話”。要與他人處好關係,耐心地傾聽他人的講話十分必要。一個13歲的荷蘭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名人訪問者”,原來他買了一套“美國名人傳說大全”,他給這些名人寫信,請他們講成為名人有趣的事情,於是他受到了許多名人的信。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歡善聽者勝於善談者。”

  第三,學會說話,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注意在不同場合講話的分寸;不講不該說的話;在講話中注意幽默感則能增加人際吸引,克服尷尬場面;在談話中,注意談起對方感興趣的事情和最為珍視的東西,使之高興,你就不難與之接近了。

  第四,掌握主動權。在大學裡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期望別人主動找你溝通、交流思想,這是不現實。在人際交往中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愛生愛,恨生恨,用主動的善意換取友誼。在平時的生活中,做到主動與同學打招呼,主動和同學講話,主動幫助別人。這點我們要學習日本人,他們有個習慣,來到新環境,第一件事就是向周圍的人做自我介紹,請大家關照,希望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幫助。

  第五,塑造自身健康人格。一個人是否能擁有好人緣,還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吸引朋友的可愛品質。如寬容、真誠、謙遜等。

  第六,學會把自己看低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時要學會把自己看低一點。把自己看低一點,就容易與人平等相處,更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就能聞過則喜,聞過則改。當你遇到困難時,就會有人主動幫你想辦法;當你有不足時,也會有人敞開胸懷給你指正,從而讓你走得更遠,走得更穩。倘若夜郎自大,時時處處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周圍的人,聽不進不同的意見,最終只能自己高唱“獨角戲”,成為孤家寡人。

  有一個年輕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他在學校學習的每個階段,都是深受學生擁戴的學生領袖。但在他身上,絲毫不見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和盛氣凌人,相反,他為人謙和,從內心深處尊重欣賞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因此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喜歡他。一天晚上,他邀請幾個朋友到他的房間吃晚餐。在吃飯過程中,一個朋友發現了他的座右銘,座右銘只有三個字:我第三。朋友不理解,他解釋道,臨上大學時,他的媽媽對他說:“孩子,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上帝第一,別人第二,你永遠第三。”

  其實,把自己看低一點,自己不一定就低了。把自己看低一點,虛懷如谷,更利於自己的人際交往。

  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的問題

  一、自我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現為:強調別人對自己應該承認、理解、接受和尊重,忽視對等地理解和尊重別人,交往中注重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忽視別人的利益和要求。只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去認識人和事,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對人和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方式在大學生中是比較普遍的。青年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使得他們具有很強的自主判斷、自主評價的傾向,這就造成青年學生容易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只強調社會應理解自己,喜歡指責他人,抨擊社會。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自私自利,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二、自卑

  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畏首畏尾,遇到一點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別人的恥笑與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氣吞聲。實際上自卑者並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他們往往凡事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在交往中總希望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懼怕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絕與恥笑。這種心境使自卑者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往往畏首畏腳,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風采。

  三、恐懼

  懼怕人際交往。除了幾個親近的人之外,他們很難和外界溝通,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擔心別人注意他們、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己格格不入,情況輕微的人還可以正常的生活,情況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生活上的障礙,無法正常求學或工作。造成社交恐懼的原因通常是有過失敗的交往,形成了不愉快或痛苦的體驗。或是聽說別人有過失敗的教訓,懼怕這種情緒刺激自己,而使自己產生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是通過預測得來的間接體驗。社交恐懼的人常表現為對人際交往敏感、害怕因交往而使自己受傷害、久而久之,拉大了與周圍人的距離,妨礙了與他人的交流溝通。

  四、嫉妒

  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是對與自己有聯絡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嫉妒往往表現為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絡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嫉恨心理。它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絡的人;往往是指向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行為表現較為隱祕。嫉妒容易使人產生痛苦、憂傷、攻擊性言論和行為,導致人際衝突和交往障礙。

  五 、猜疑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猜疑的人很容易偏激,對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人際關係常陷入僵局。猜疑產生的心理原因是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利害得失,和自私心理聯絡緊密。其思維定勢就是怕別人損害自己。

  六、自負

  自負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傲氣輕狂、居高臨下、自誇自大,過於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態度。與熟識的人相處,常過高地估計彼此的親密程度,使對方出於心理防衛而與之疏遠。

  七、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以往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害羞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靦腆,動作忸怩,不自然,臉色緋紅,說話音量低而小,嚴重者怯於交往,對交往採取迴避的態度。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情感,也無法與人溝通,造成交往雙方的不理解或誤解,妨礙了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領域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領域有:親情,友情,師生情,愛情。我們可以先談一下親請。它是一種與家人的交往,是生命的依託,它需要在交往中發展。我們應該與父母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演繹親請。我們的每一個電話,每一封信。在向父母和親人的問候和說說我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都會讓我們的父母、親人多一分欣喜,少一分牽掛。我們知到馬加爵事件發生後,在通過記者的瞭解中,馬加爵在學校學習與生活中都極少與父母、親人溝通與聯絡。當事件發生後,他的父母、親人都簡直不敢相信,一下子也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我想與家人、親人的溝通、聯絡還是很必要的。關於友情,它是人生情感的依戀,需要在交往中延伸。在交往中我們應該珍惜與同學之間的友情,它為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樂趣,增添一份光彩。我們知道沒有友情的心靈是孤獨寂寞的,沒有友情伴隨的生活將會變得枯燥單調,沒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正如培根所言: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在友情這方面,馬加爵的事件又使我們想到了什麼?我們又從中領悟到什麼呢?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師生情。

  我們在與老師的交往過程中,便建立了一種師生情。它是人生中寶貴的財富,需要在交往中鞏固。與老師進行交往,學生可以學習和掌握必備的知識,瞭解為人處世的方法,學習做人,還可以學習老師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科學精神,學習老師甘為人梯、甘做綠葉襯托紅花的品質,學習老師怎樣進行學科研究、如何做學問的方法。與學生交往,老師可以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瞭解他們的學習要求,師生相得益彰。關於愛情,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戀愛問題一直是大學校園的敏感話題,也是大學生的熱門話題。但是戀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對於心理並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而言,並非都能嫻熟駕馭愛情方舟,揚起風帆,順利而浪漫地遠航。總之,在每個領域的交往中,需要我們慢慢的學習與積累,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