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青春文字勵志文章

  不要讓挫折感把你吞噬,你就一定會成功,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勵志文字和文章來激勵自己的青春,那麼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既然青春留不住

  頂風去看李宗盛“既然青春留不住”演唱會。

  上個月,就有些動心,想請偶得爹與我一起去看。

  初次接觸李宗盛是因為偶得爹,那時候他在科大讀書,男生宿舍裡襪子臭和散落書桌的好幾付撲克,以及WALKMAN裡播放的李宗盛。我每次去找他,安靜地坐他身邊看他勾機,最後一把輸贏已定,一定有一個小夥兒扯嗓子嚎兩句“寂寞難耐,噢,寂寞難耐……”然後各自拎著飯盆水瓶,穿著拖鞋,晃悠著走出宿舍樓。

  我的青春,在早戀,爹媽的呵斥和假裝去圖書館讀書,卻藏在校園角落裡親吻,愛了,分了,等了,累了中,一點點走過。

  16歲那年偶得爹護著我,騎著不熟練的自行車,去工大對面的省體育館聽崔健。沒錢買票,便跟票販子一點一點討價還價。直到所有的觀眾都入場,剩下的票五塊錢一張賣給我們,然後踏著崔健的歌聲一路奔上最遠最高的看臺。崔健直到今天,在我眼裡,都是一個黑黑的小不點兒。

  日子在終日奔波苦中,漸漸明亮,我們曾經約定,有錢了踏平世界,看遍演唱會。隨著文憑的增高,賬戶和房子的堆積,感情一點一點褪去,直到有一天勞燕分飛。

  我們各自換了伴侶,各自開始新的生活。

  家裡的相簿,幾次搬家,都不知所蹤。最早期的照片,留在合肥偶得奶奶家裡。

  青春竟然留白。除了兒子,是我所有過去的總結和感謝。

  忽然間,“既然青春留不住”的李宗盛回到上海。

  大螢幕上,一行一行寫著李宗盛2001年記錄的家庭生活文字。他的孩子,一個兩個三個,他的女人,我們看得見,和看不見的。

  眼淚落下。“已經做了的決定,是不會再更改的。相愛是容易的,相處是困難的。決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難的。我們,都像個孩子似的。”

  也許沒有照片,沒有書信,沒有聯絡,記憶,卻永遠停留。只要一首歌,一個眼神,一段文字,你就聞得見青春的味道。

  數度,李宗盛在唱著老情歌的時候,眼眶溼潤,聲音哽咽。你可以從他的歌聲裡,聽出每個情人的故事。他還會唱唱說說,分享每首歌背後的愛恨情仇,其中說到周華健與自己的在情愛路上的運氣,周華健談戀愛的時候,唱的是“明天我要嫁給你啦”,他的彩頭就不好,跟林憶蓮的定情歌是“當愛已成往事”,結果結局一目瞭然。

  數度,我把現場照片拍下來,傳給偶得爹,謝謝他,在我的青春裡,留下版畫。

  曾經讀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女人,如果沒有愛人,沒有孩子,沒有父母,說明她前生修行得很好,不欠任何情債,她可以乾乾淨淨無牽無掛去天堂。

  我想到林巧稚,想到修女特蕾莎,想到希帕蒂雅。

  我沒有她們那麼完美的前生,我前生欠了許多情債,今生依舊在還,而且,我的境界仍停留在希望我愛過的和正在愛的人,我們要相互虧欠,我們要彼此糾纏,我們下輩子,還藕斷絲連。

  從16歲第一次站在離舞臺最遠最高的角落,到今天坐第一排最近距離的欣賞,這就是我青春走過的路。很感慨自己可以親身感受李大叔的魅力。那些與他同時代的人,有好幾個,我還沒有準備好,他們已經倉促謝幕——張國榮、梅豔芳和邁克爾傑克遜。

  既然青春留不住,就一定要活得坦然,老得優雅,且把歲月譜成篇章,一首一首唱過來。記得曾經的相愛,今天已笑著分飛燕。

  :眼淚只是弱者的安慰劑

  問題:軍訓時受到嚴苛的訓練,結束時所有人卻抱著教官痛哭流涕,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嗎?

  回答:這不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而是米蘭昆德拉描述的“媚俗”。

  這是令人豁然開朗的回答。

  米蘭昆德拉的“媚俗”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他舉例說,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著奔跑,人們正常的反映當然是覺得感動,覺得溫馨等等。但一個人可不可以面對這樣的場面無動於衷,或者感到厭惡?米蘭昆德拉認為,當然是可以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會覺得,面對這樣的場面無動於衷的人是冷血的,至少是不正常的,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被看成那個不正常的人,於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場景就會表現出感動、溫馨的反應,以求得那種融入人類集體的安全感。久而久之,這種反映成了一種不用經過大腦思考的條件反射,反而遮蔽了我們正常的心理感受。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有很多。親人去世,你應當悲傷,朋友離別,也應當悲傷,戀人出軌,你應當憤怒,這種情感和對應的場景,早就通過各種方式,固化在我們腦海中,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遮蔽了我們的真實感受。

  為什麼面對軍訓結束這樣的場景,流淚是很多人的反應方式?

  對大多數人來說,軍訓就是吃苦,但這種吃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被校方強制參與的。但人們對這種價值的虛無是恐懼的,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白白受苦,那樣的打擊太大了,並且這容易激起人們反抗的慾望,但反抗可能意味著更大的打擊。

  為了消解這種恐懼,人們回望自己經歷的沒有價值的苦難的時候,總是試圖用一種感動的方式,來為這段苦難賦予一種崇高感,藉此來安慰自我,逃避價值的虛無,消解自己反抗的慾望。

  例如,很多知青的青春歷經了本不應該經歷的磨難,但他們中的很多人至今仍宣稱——“青春無悔”。同樣很多有過軍旅生涯的人也經常說“當兵後悔三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你見過讀大學出來的人說過類似的話麼?當人們有必要宣稱某段經歷“無悔”的時候,至少說明這段經歷有讓人後悔的理由。

  這種面對苦難的方式,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本無可厚非。但是,由於某些原因,這種一回望苦難就開始自我感動的場面,漸漸的符號化了、模式化了。人們遇見這樣的場面,已經不用思考,直接從“資料庫”中呼叫便是。並且這種情感反應,如同洪水一般,完全淹沒了那些對苦難表示憎恨,表示憤怒、甚至表示反抗的那一部分人的情感。

  大家回想一下,當軍訓結束,大家都在用眼淚為過去的這段時光賦予意義,你不參與,你就是異類。大家都在為集體的解散感到悲傷,你不悲傷,你就是冷漠。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流淚,是不是有一種被集體拋棄的恐懼感?而你參與了,就獲得了一種融入集體的安全感。當一個人面對這樣的場面,不經過自身的思考,而讓自己隨著群體的感情的洪流而去,這就是媚俗。

  所以,孩子,淡定,你和教官仍然不過是萍水相逢而已。大家都逢場作戲,結果都入戲了,就這麼回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媚俗”在軍營文化裡最為盛行。因為軍隊特別需要士兵團結一致,並且在必要時獻出生命,因此常常需要在軍隊營造出一種奉獻生命的崇高感、士兵之間那種生死與共的戰友情。而運用“媚俗”就是最常用的宣傳方式,比如官方組織誓師大會、送退伍戰友等等重大場面,都有助於喚起官方需要的情感。所以,你在軍訓結束時產生這樣的疑問,並不是巧合。

  現實生活中大規模媚俗的場面還有很多,比如升旗儀式,閱兵式、婚禮,情人節的玫瑰、母親節的康乃馨,釣魚島事件後上街的愛國遊行,衡水中學恐怖的高考誓師大會等等。

  米蘭昆德拉並不是要反對感情的流露,更不是反對感情本身。他反對的是那種在大眾中高度符號化的情感反應,因為這遮蔽甚至扭曲了人的真正情感,甚至形成了一種情感暴力,對個人進行綁架、利用。母親節的創始人 安娜.賈維斯的後半生都在呼籲取締母親節,因為她發現,母親節已經完全被商業化了,很多人靠賣康乃馨發了大財。另外,知乎上的男同胞,有沒有一到情人節就抓狂的感受?很多人一定有吧。

  獨立和自由是屬於勇敢者的。唯有那些敢於把自己解剖的血淋淋的給自己看的人,才能獲得獨立和自由。那些廉價的眼淚,易得的感動,只是弱者證明自己活過的安慰劑。

  :今天的你,配不上昨天的夢想

  那年的你坐在高三的教室裡自習到學校鎖門。你咬著牙對自己說,一定要以最驕傲的姿態離開。看看今天狼狽不堪的模樣,有什麼可以驕傲。

  那年的你對自己說,不論我今天有多麼彷徨迷茫,有一天,我都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以你現在的狀態,憑什麼。

  你唯恐他人受到傷害,不忍心拒絕任何請求,發一條簡訊都要忖度語氣,卻還是懊惱自己考慮不周全。自己都費解,究竟是想討好誰。

  你希望自己可以寵辱不驚,喜怒不形,卻總是習慣把一切寫在臉上,who cares?

  你害怕聽過去的歌,想從前的人,更怕憶起當初的夢想。當初的你死到哪裡去了。

  沒有人的青春不苦逼,沒有誰的青春是踏著紅地毯走過的。昨天的你在操場上和好友手舞足蹈聊夢想,今天的你是否配得上當初的夢想。

  懶惰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讓你以為是安逸享樂,其實卻是在百無聊賴的日子裡綿延的不安。你惶恐,焦慮,卻不肯狠下心來付出一點努力。

  不是與世無爭的人,卻因為自卑與懦弱為自己尋找逃避的理由,當機會溜走,便陷入無盡的憤怒與懊惱中。多數時候,人的憤怒來源於對自身無能的無可奈何。

  不要再追憶你那些似水流年了,回憶早就在懷念裡被描畫得失去了本色。

  你也不配回想。你配不上你當初的夢想。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

  改變了我們模樣。

  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

  我有過夢想!希望現在的你,可以振作起來,當你行動大於語言,努力了,而且是竭盡全力了之後。你可以說:我有過夢想!我努力了!問心無愧!人生總有很多事情不盡如人意,不必苛求,只要我們努力了。

  好的習慣養成需要21天,你就逼自己一把,死不了的,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事!你有多久沒有像高中那樣證明過自己了?

  別到有一天,真的有個人,在你面前告訴你:你不配擁有你當初的夢想時。你才幡然醒悟!定個計劃,無論一週,一個月,半年,或者更久的。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可以大聲喊出:我特麼配得上我當初的夢想!因為我努力了!而且是竭盡全力!那時,會聽到自己給自己的掌聲!加油!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