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含哲理的優美文章

  只有那些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能給人以人生哲理方面的啟示的作品,才具有哲理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長得慢的樹更能成材

  他出生時難產,曾被認為是不祥之兆。3歲多了還不會說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到醫院檢查過。後來他總算開口了,但說得極不流利,而且講的每一句話都好像經過吃力的考慮後才說出來,到9歲入學時還是這樣。上學後老師給他的評價是,“智力遲鈍、不守紀律”,同學們也不願意和他交往。老師甚至毫不客氣地對他父親說:“你的兒子將來不會有出息!”自卑的他想到了逃學。

  父親帶他到郊外散心。父親問:“你知道那兩棵樹叫什麼名字嗎?”他木木地說:“不知道。”“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兒子,你覺得哪種更珍貴?”“應該是沙巴樹吧,你看它那麼高大。”“錯!長得快,木質一定疏鬆;長得慢,木質堅硬才好賣錢哩!而且,貪長的樹不成材,別看沙巴樹初期長得瘋,3年之後就越長越慢了,我還未見過超出10米的沙巴樹呢。冷杉則不同,別看它長得慢,但它始終如一地堅持生長,而且壽命極長,活上萬年都不成問題。”說著,父親把他領到一棵大樹面前。這棵直插雲霄的千年冷杉至今仍生機勃勃,枝繁葉茂。他仰頭對父親說:“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樹,一棵雖然長得緩慢但永遠向上的冷杉樹,對不對?”父親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不再想逃學了。有一次手工課,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做出一隻小板凳,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譏諷,但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拿回家給父親看。父親和他一樣高興。因為通過這隻製作粗糙的小板凳,父親看到了兒子具有了堅持就是勝利的韌性。這個小男孩是誰?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他就是後來名震中外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面對失去

  一個人坐在輪船的甲板上看報紙。突然一陣大風把他新買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見他用手摸了一下頭,看看正在飄落的帽子,又繼續看起報紙來。另一個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謝謝!”他仍繼續讀報。“可那帽子值幾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慮怎樣省錢再買一頂呢!帽子丟了,我很心疼,可它還能回來嗎?”說完那人又繼續看起報紙來。

  的確,失去的已經失去,何必為之大驚小怪或耿耿於懷呢?

  許多人都有過丟失某種重要或心愛之物的經歷;比如不小心丟失了剛發的工資,最喜愛的自行車被盜了,相處了好幾年的戀人拂袖而去了等等,這些大都會在我們的心理上投下了陰影,有時甚至因此而備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調整心態去面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只沉湎於已不存在的東西,而沒有想到去創造新的東西。人們安慰丟東西的人時常會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事實正是如此,與其為失去的自行車懊悔,不如考慮怎樣才能再買一輛新的,與其對戀人向你“拜拜”而痛不欲生,不如振作起來,重新開始,去贏得新的愛情。

  我的兩個朋友曾結伴出門旅遊,在即將返回的時候他們發現錢包不見了。其中一個人把自己去過的地方尋了個遍,詢問了許多人,還到派出所報了案,結果一無所獲。而我的另一個朋友在發現丟了錢包之後,不是一味地懊悔,而是積極想辦法,考慮如何才能掙到回家的路費。他走進一家飯店,向老闆講明瞭自己的情況後,用給飯店洗菜的辦法為自己和同行的朋友掙得了回家的路費。他還從此和這家飯店的老闆交上了朋友,定期有信函往來。直到現在,一提起這件事他也總是說:“旅遊的時間那麼短,有趣的事那麼多,為了丟失錢包而一直煩惱下去很不值得。”朋友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但他的話卻很有哲理。人生有許多事情要做,為什麼要為一時的失去而一直傷心呢?

  每個人都有過失去,但對其所持的心態卻不同。有的人總是向人反覆表明他失去的東西有多麼好,有多麼的珍貴……還有好多人則不同。比如,他們在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之後,不是一味地傷感,而是主動尋找新的工作;他們相信,失去並不意味著失敗,失去後還可以重新擁有。這才是成功者應具備的心態。

  :還好人生短暫

  青年時的朋友坐在一起,照例是吃吃喝喝—非此不足以表達感情。點菜的時候卻多了些禁忌,不要涼的不要辣的不要肥的,酒水不要高度的,茶水只要淡淡的菊花茶。全沒了同學少年時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時的生猛,說是三十而亞了,亞健康。這架軀體已有三四十年的老舊,是該經常潤滑保養維修,時常更換個零件的時候了。

  多年前在車間實習時,一根軸承無端地就斷裂了,還傷到了人。查詢原因未果,師傅說它只是疲勞了。就好奇地問:金屬也會疲勞?答曰:什麼都會。地種了兩季要歇一季,叫撂荒,要不產量會銳減;碩果累累的第二年要摘掉一些花朵,叫歇枝,要不結出個果子來也會又小又澀;愛情疲勞了也需要休息,叫走入婚姻殿堂。婚姻疲勞了叫七年之癢,癢到要離的份兒上叫感情不和。

  那時尚小,以後年紀漸長,發現疲勞果然無處不在。眾人眼裡的神仙眷屬也會離婚,叫審美疲勞,時間長了就“漂亮有什麼用,不管吃不管喝”了。相處時間長了,再醜陋的面容也不那麼觸目驚心了,是因為“生人難見”,熟悉了也就習慣了,是審醜疲勞。如此想來,疲勞是常態,不疲勞才是反常。

  前幾年報紙上鬧嚷嚷說什麼科學證實,人能夠活到二百歲。還有克隆工作進展順利,如果輪換著把過期零件換掉,人就可以長生不老。歡欣鼓舞之後,有人就憤憤然了:那還不把人折磨死!這話,竟然是出自整天哀嘆時光不多的耄耋老人之口。想一想也可怕,如果壽命達到二百歲,就該二十歲入學,拿四十年來學習,八十年來工作,六十年頤養天年,幾乎就是望不到邊的絕望,自殺的人肯定成倍增長。再如婚姻,一百多年天天面對同一個人,倒是應了那句“生生世世在一起”的誓言,但只怕再清心寡慾的人都會感覺鬱悶枯燥,離婚就是常態了,從一而終才是病態。

  相對於令人反感絕望的疲勞來說,人生的短暫,時光的流逝,其實都是應該自我慶祝的事。生命被壓縮在有限的幾十年裡,上學、工作、退休等多個階段,戀人、夫妻、老來伴兒等多個身份,都各自只分得短短的一段,在匆忙之中完成變換,在目不暇接中就匆匆流逝,還沒嘗夠味來就沒了,多了些念想和珍惜,也就少了許多的無趣和疲勞。如一年有四季,春有春風秋有秋月,夏有紅花冬有白雪,一年下來才會感覺跌宕起伏興致盎然。而如南北極,一年只有黑白兩天,如赤道線,一年只有雨旱兩季,時光一被拉長,疲勞和無望便成了主題。

  如此看,還真應感謝人生之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