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類的故事

  這個世界幾乎不合所有人的夢想。只是有些人可以學會遺忘,有些人卻堅持,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不貧窮的理由,人生是一種習慣

  一個不甘心自己命運的年輕乞丐,總想有一天能夠發達起來。可好幾年過去了,他還是窮困潦倒。最後,他心灰意冷,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託在一位未卜先知的智者身上。於是,他帶上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下來的一筆錢,找到了那位智者。

  “尊敬的先生,請你指點一下吧!我十餘年後會不會還像現在這麼窮?”智者稍稍抬頭一眼乞丐,說:“年輕人,我說出來你不要不高興,十年之後,你還是像現在這麼窮。”乞丐聽了非常難過,於是掏出一些錢遞給他,懇求智者:“老先生,你再看看我二十年後有沒有希望?”智者有些感動了,認真地看他說:“你二十年後還會這麼窮。”乞丐感到更加傷心了。最後,他把所有的錢都掏了出來,跪在智者面前十分虔誠地說:“老先生,我就靠你了,你再給我指點一下吧,我三十年後會怎麼樣呢?”無可奈何的智者只好又看乞丐,很同情地說:“你三十年後不窮了。”中華勵志網 zhlzw

  年輕人為之一振,高興地從地上蹦起來:“哇!我終於有希望了。那麼,尊敬的大師,再請問一下,到那時我能有多少錢呢?”

  “年輕人,你三十年後不窮了,是因為你已經習慣了。”智者拍了拍年輕乞丐的肩膀飄然而去。

  多麼有深意的話啊!

  其實,人生就是一種習慣,勤奮是一種習慣,懶惰是一種習慣;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是一種習慣;富裕是一種習慣,貧窮也是一種習慣……

  關鍵是,當你已經習慣於一種角色時,還會有更高的追求嗎?

  2:敢於剔鑿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敢於剔鑿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割捨生命中多餘的“石屑”——這樣的人生才能凸現生命的質感,鏤刻出別樣的景緻。

  孔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到他隔壁的鄰居家去。他的鄰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老石匠,一塊塊岩石經過他的刻鑿,便成了千姿態百態栩栩如生的花鳥石刻。

  一天,孔子又踱至鄰家,那個老石匠正叮叮噹噹為魯國一位已故大夫刻石銘碑。孔子嘆息道:“有人淡如雲影來去無痕,有人卻把自己活進了碑石,活進了史冊裡,這樣的人真是不虛此生啊!”

  老石匠停下錘,問孔子說:“你是想一生虛如雲影,還是想把自己的名字銘進碑石、流芳千古?”

  孔子長嘆一聲說:“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裡,那不是比登天還難嗎?”

  老石匠聽了,搖搖頭說:“其實並不難啊。”

  他指著一塊緊硬又平滑的石塊說:“要把這塊石坯刻成碑銘,就要雕鑿它。”

  老石匠說完,就一手握鑿一手揮錘叮叮噹噹地鑿起來,一塊塊石屑很快在錘子清脆的敲擊聲中飛起來。不一會兒,岩石上便現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圖案。

  老石匠說,如果想使這個圖案不容易被風雨抹平,那就要鑿得更深些,要剔掉更多的石屑。只有剔鑿掉許多不必要的石屑,才能成為浮圖和碑銘。

  3:什麼因素決定著我們最後做出決定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將心理學知識引入經濟學,並因此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用微積分經濟學回答了這樣的問題:什麼讓人幸福,或者起碼少一點不幸?什麼因素決定著我們最後做出決定?

  卡尼曼得出的結論看上去頗為荒謬,甚至違反直覺。1996年,卡尼曼做了一個最為有名的實驗,他研究了682名做結腸鏡檢查的患者。這種檢查是把一個可伸縮的管子伸入腸內,同時往裡面吹氣,以使結腸鏡其冰涼的電子眼旁邊有一個小小的解剖刀能切取任何可疑組織。結腸鏡檢查往往要持續一個半小時,雖然事先要做鎮靜止痛,但身外之物在體內穿行仍有痛感。不想做這種檢查的患者有一個替代方法,吃鋇餐再照X光。這個辦法很難受,但無痛感。

  卡尼曼的實驗是,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病人的結腸鏡檢查稍做延長,即檢查結束後,先不抽出管子,而是靜靜地放一會兒,這時候病人會感到不舒服,但已沒什麼大痛。做延長檢查的病人不管開始階段有多麼痛苦事後都反映不錯,覺得下次選擇還是要選結腸鏡而不是鋇餐和X光。

  另一組,沒有延長檢查。這些病人只是按照正常程式做檢查,檢查結束即抽出管子,下來後他們則感覺非痛苦,大叫:“真像下地獄啊。”說下次無論如何都不選擇這種方法。

  卡尼曼由此得出結論:我們在評價某種經驗時,有時間長短的因素。也就是說,最後階段的體驗痛苦或欣悅程度決定了我們對整個事件的記憶與評價,而這些記憶和評價將對我們以後面對此種事或物做出某種決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利用我們身體的這種特點,對我們預期某種決策以及每天做出上百個決定極為有用,利用地好也不失為一種“捷徑”。

  

的人還:

1.10個值得一讀的經典勵志小故事

2.十個成功勵志小故事

3.20個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4.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5.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