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數學趣味十足的小故事

  上數學課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有趣的數學小故事。從數學趣味小故事中,小朋友們不僅可以學習到知識,還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中體驗學習樂趣、積極開動腦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數學趣味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趣味小故事篇1:數學天才高斯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藉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複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數學趣味小故事篇2:一元錢哪裡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價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錢,總共給了老闆三十元,後來老闆優惠了五元,讓服務員退給他們,結果服務員貪汙了兩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錢,也就是說每人消費了9元錢。三個人總共花了27元,加上服務員貪汙的2元總共29元。那一元錢到哪去了?

  分蘋果

  小咪家裡來了5位同學。小咪的爸爸想用蘋果來招待這6位小朋友,可是家裡只有5個蘋果。怎麼辦呢?只好把蘋果切開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塊,小咪的爸爸希望每個蘋果最多切成3塊。這就成了又一道題目:給6個孩子平均分配5個蘋果,每個蘋果都不許切成3塊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樣做的呢?

  數學趣味小故事篇3:阿拉伯數字的來源

  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是國際上通用的數碼。這種數字的創制並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勞。阿拉伯數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各地的寫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從1~9每個數都有專用符號,現代數字就是從它們中脫胎而來的。當時,“0”還沒有出現。到了笈多時代300-500年才有了“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7-8世紀,隨著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飢似渴地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曼蘇爾757-775,曼蘇爾令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約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並在天文表中運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28個字母,在實踐中加以修改完善,並毫無保留地把它介紹給西方。9世紀初,花拉子密發表《印度計數演算法》,闡述了印度數字及應用方法。

  印度數字取代了冗長笨拙的羅馬數字,在歐洲傳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對,但實踐證明優於羅馬數字。1202年義大利雷俄那多所發行的《計算之書》,標誌著歐洲使用印度數字的開始。該書共15章,開章說:“印度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及阿拉伯人稱作sifr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14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應用,逐漸為歐洲人所採用。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數學趣味小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