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集錦
時事新聞評論表達對具體新聞事件的認識,高中學生應該瞭解政治時事的相關評論的寫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一
時事評論背景:
“是否會再一次發出‘達沃斯之聲’,以安頓世界忐忑的心?”近日,有國際媒體聯想到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的主旨演講,對我國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發出了這樣的期待。2017年,世界為什麼如此期待中國?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難找到答案。中國經濟執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出現諸多向好變化,“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這種良好勢頭顯得更為難得。有代表委員說,“沒有誰比我們更應該感到自信”。
時事評論觀點:
給人信心的,不只是過去一年走過的不平凡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自身發展有著清醒的歷史方位感,對實現既定目標胸有成竹。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姿態,都是基於這種自信。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困難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動搖”。
這份信心,源自對巨集觀大勢的運籌帷幄。今日中國的改革發展,其中有政治經濟學的韜略,有包容性發展的情懷,更有“以中國為方法”的現實審視。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困難,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掃清了“怎麼看”的認識論迷霧;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指明瞭“怎麼幹”的方法論路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讓“三期疊加”的中國有了更加從容的改革空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把握歷史大勢,才能佔據發展主動。
這份信心,源自對改革攻堅的不懈追求。改革本身並不創造產值,卻能催生出發展紅利。4年多來,黨中央、國務院摒棄強刺激措施,堅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促使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減法”,讓國民經濟在“瘦身甩膘”的同時實現“增肌健身”;“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政府一時的痛換來了市場和百姓長遠的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闢經濟新藍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領發展進入年輕態……這樣的改革決心和戰略定力,正是社會信心之源。
今日中國,向前的每一步都在開創歷史。我們正在開啟一場關係發展全域性的深刻變革,構築起足以影響時代潮流的發展氣場。“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靠改革創新沒有出路。”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置身中流擊水、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對自信也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我們有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制度優勢,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能,只要堅定不移改革就能躍升到更高水平。另一方面,對改革阻力和陣痛也要有充分認識,對國內外的挑戰要保持警惕。惟有全面、客觀、冷靜看待我們的發展前景,才能以實實在在的進展,凝聚發展新動能,撐起發展新天地。
對於發展而言,信心比黃金還重要。而發展最終的指向,是增進人民福祉。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才能與人民群眾同心協力贏得未來。政府工作報告鮮明體現了這一導向,提出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我們淘汰落後產能,不只是為了追求發展新動能,也要讓“鋼鐵俠”“煤亮子”們的飯碗有保障;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限制其投資屬性,也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住有所居中創造新生活……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更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社會真正的信心,其實來自於“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改革向前,才能奪取新勝利。正如一位代表委員所說,“看準方向就出發,在日積月累中抵達”,未來站在我們這邊。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二
時事評論背景:
“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知識分子凝聚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在看望政協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的重大意義,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時事評論觀點:
“尚賢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選賢任能、群賢畢至,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是一條寶貴的歷史經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將選人用人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執政理念與政治智慧,更是推動事業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人才從來都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無論是在一窮二白的建設年代,還是大國崛起的關鍵時期,我們黨都十分注重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1955年,被譽為“一個人頂五個師”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回到祖國,為當時中國開展導彈研製打開了希望之門。今天,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走向復興的中國已經站在了新的創新風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那些擁有世界眼光、遊刃於時代前沿的創新型、領軍型人才。
如果說愛才、惜才體現為一種價值觀,那麼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驗治理能力。列寧有句名言:“要研究人,要尋找能幹的幹部。現在關鍵就在這裡:沒有這一點,一切命令和決議只不過是些骯髒的廢紙而已。”粟裕一步步由士兵成長至將軍,既沒上過軍校也未曾出國留學,但在戰爭實踐中積累出非凡的軍事才能;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對粟裕大膽任用、充分信任,堪稱使用人才的典範。這啟示我們,不僅應儘可能敞開進賢之門,讓有真才實學者脫穎而出,還要放手使用,給他們創造一展所長的舞臺。
激發人才優勢、釋放人才紅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現實中,少數人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地方在選人用人方面還存在著不少“潛規則”;還有一種潛在的浪費,是隻重視引進人才,卻不注重人盡其才,甚至把費大氣力引進的人才當成擺設。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重視探索人才規律、不斷創新用人機制,構建一整套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制度體系。
曾幾何時,我們有過“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喟嘆。今天,這樣的困惑已一去不復返。在發展由創新標註、創新由人才驅動的時代背景下,全社會對知識、創造和人才的渴求越來越強。新世紀以來尤其是黨的以來,我國順應這一歷史趨勢,逐步完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無論是萬眾矚目的“萬人計劃”,還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海歸潮”,創造最佳條件去吸引人才,已經成為社會共識。10年前,中國每送出去3個留學生只能迎回1人。如今,我們已越來越接近人才“進大於出”的歷史拐點。
“偉大的事業,決定了我們更加需要知識和知識分子,更加需要知識分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作貢獻。”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只要讓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空氣充盈整個社會空間,我們就一定能引導人才彙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三
時事評論背景:
3月,是高校畢業季的重要節點,大部分畢業生的擇業都將在這段時間塵埃落定。同往年相比,儘管今年的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較去年多出30萬人,但很多人預想中的焦慮、煩躁、迷茫等求職情緒卻並未在畢業生群體中廣泛出現。“畢業季”沒有變成“畢業急”。
時事評論觀點:
從日前公佈的一項調查中,我們能探究到“畢業不急”的部分原因。根據這份關於高校畢業生的整體就業情況分析,2010—2015年,本科應屆畢業生“受僱全職工作”的比例從82.6%下降到74.2%。伴隨著這一趨勢,讀研的比例與自主創業的比例在持續上升。分析認為,這表明當下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正在從受僱全職工作的單一出口向多口徑分流,“在國內讀研”“在港澳臺及國外讀研”“自主創業”多了起來。與此同時,因為對網際網路經濟更加熟悉,配音師、線上教育教師、遊戲測評師、網店老闆等新興職業,也成為不少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從單一出口到多口徑分流,從畢業即就業到慢就業、自主創業,從大學生畢業後的多元選擇中,能夠清晰地看到“95後”大學生們的擇業觀在悄然發生改變。較之父輩與以往的師兄師姐們,“95後”的畢業生們有著更多新奇的想法,他們敢於並樂於“在不可能中尋求可能”;他們更自我、更個性,不願循規蹈矩,不願完全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別人的目光中,按照大多數人的意願捧所謂的“鐵飯碗”和“金飯碗”;他們不再那麼看重穩定安逸,看重所謂體面和待遇,而是更樂於接受挑戰,更看重工作的成長性;他們的目標和定位越來越明確,對人生規劃和自身要求也越來越高。
大學生的就業觀是觀察社會變化的風向標,就業觀念的變化正折射出社會的進步與青年成才觀念的變化。不再依賴於“過來人”的說教和指導,不喜歡在父母搭建的安逸窩中舒舒服服過日子,不為傳統就業觀念的條條框框所束,不羞於從網上售賣米粉和支煎餅攤做起,聽從內心召喚,勇敢追求夢想,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是這一代青年最鮮明的青春底色,也是活力與創造力的最好證明。
青年人創造性的多元選擇,離不開現實土壤作為支撐。例如,教育領域要進一步強化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的創造性,高校的創業就業教育須進一步強化科學性與分類指導、精準指導,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和政策支援也要進一步優化,等等。只有全社會共同營造尊重個性選擇、支援理性選擇的文化環境,才能有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能夠儘早瞭解自己、明確目標,並在畢業季勇敢追尋夢想,也才能有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在紛繁複雜的選擇中,淡定從容、理性明智,讓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在實現“小我”與為國家和社會獻力的“大我”中,尋求最好的結合點與平衡點。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多元就業,做“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期待更多的年輕人走出與眾不同的成才路,期待青年人的創造力進一步激發社會潛能。一個個青年人的鮮活選擇,最終將匯聚成為一股洪流,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