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錯誤方法

  有些家長用一些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自己卻渾然不知。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十種教育孩子的錯誤方式

  1、居高臨下

  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總以家長自居,即使有時候批評的百分之百正確,孩子們也會“口服心不服”。因此建議:父母們應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樣大家的感覺都會很好。

  2、求全責備

  畢竟還是個孩子還小,父母不應苛刻對待他們的表現,如果父母們總是苛刻地對孩子說,“你還差得遠呢”,就會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3、頻頻誇獎

  別以為賞識教育就是要不停地誇獎孩子,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勵孩子。過度的無謂的誇獎只會使孩子驕傲自滿。

  4、過多限制

  父母過多的限制會讓孩子感覺受到束縛,這是孩子最為反感的。

  一年一度的暑假來了,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心花怒放,家長們卻發愁了——孩子有假我沒假,該怎麼安排才好呢?有的家長趁機給孩子安排大量補課,力圖讓孩子的學業在假期“彎道超車”,不惜花費巨資***重慶一位媽媽給上高中的孩子報暑假班1個月花費近2萬***;有的家長想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鋼琴、跆拳道、芭蕾舞……興趣班從早上到晚。沒有經濟自主權卻希望“我的暑假我做主”的孩子們,在爸媽的安排下敗下陣來,卻難免有情緒。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會有點迷惘,怎麼和孩子溝通才能瞭解他們的想法,互相理解達成共識,恐怕是家長們要花一輩子時間研究的課題。

  5、關心過頭

  過度關心,只會讓孩子反感,孩子會感覺自己的生活空間被壓縮,從而喪失特長髮展的機會,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6、全盤否定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錯是批評得太過,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導致拒絕接受批評教育,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緒。

  7、是非不分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並且讓孩子知道他錯在何處。

  8、貶損他人

  偶爾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齡小朋友比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別家孩子的優點。這樣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9、事事代替

  現在有許多父母事事都不讓孩子幹,不讓孩子有自己作決定的權利,但對孩子來說,不經歷失敗,怎能從錯誤中學到東西?

  10、不作楷模

  要言傳身教。沒有身教,言傳就無從談起。樹立一個好榜樣,才能起到示範作用。

  六種

  表揚過多

  太多的表揚會給孩子造成許多束縛與負擔,當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折、內疚感。如父母總誇孩子“太聰明瞭”,當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孩子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與沮喪,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擊。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體的事情表揚孩子,如“你今天的作業寫得很好!”

  提問過多

  由於迫切地希望更多地瞭解孩子,許多父母往往孩子一放學就問個不停,“今天老師有沒有提問你?”“數學考得怎麼樣?”“都和誰一起玩兒了?”太多的問題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與牴觸,落個“討厭鬼”的名聲。

  有效的做法是進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們一起遊戲、聊天,在不經意中,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祕密。

  命令過多

  “寫作業去!”“把電視關了!”過於頻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聞”,當孩子經常對這樣的命令無動於衷時,父母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在孩子眼裡的威信了。

  否認感覺

  這是許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打針很疼”時,父母經常會安慰說:“寶貝,沒關係!不疼的。”這樣只會使孩子感到委屈與恐懼。較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寶貝,媽媽知道,打針是疼,可是打完針後病才能好。”意識到自己得到理解後,孩子的感覺會好些。

  呵斥和嘲笑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某些家長會大聲呵斥,“笨蛋!木腦袋!”這種做法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評。

  不以身作則

  當孩子在外邊和人打架時,父母又打又罵的態度會使孩子在內心產生強烈的不滿,“不讓我打架,你們怎麼還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掃地。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五個錯誤方法

  一:把孩子想得脆弱

  “明明是壞孩子,寶寶以後就不要和他玩了。”相信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類似的話。父母想要孩子成長在一個良好的環境裡,但卻破壞了孩子學習交往的環境。擔心自己的孩子小,被人欺負,這是人之常情,但孩子都還小,都很單純,多數沒有惡意。

  二:盲目替孩子做主

  孩子長大了,擁有了自己的世界。他們喜歡跑出去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當出現一些糾紛時,父母出馬替孩子解決了。其實這不利於鍛鍊人孩子際交往。聰明的父母會站在孩子的身後,看著孩子是如何解決,讓他獨立拿主意。若出現不恰當的行為,父母再加入。

  三:家長權威嚇出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會拿醫生、老師、警察等一些特殊職業的人群來嚇唬孩子,試圖威脅孩子聽話、睡覺、吃飯,殊不知這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競思專家認為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應該要多些耐心和童趣來制服寶寶,而不是用強制、命令、恐嚇等良好的溝通方式。

  四:不能理性對孩子

  當孩子用一些“小聰明”、“小伎倆”來對付大人時,大人往往不知道該對孩子做出怎麼樣的反應,明明知道孩子這樣做不對,但是不能直接批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分不清正確,導致產生錯誤的模仿。父母正確的對待方法是不要理性對待孩子的行為,並且全家態度一致。

  五:總替孩子看世界

  和孩子一起出去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指著這個說:“寶寶,快看!”父母總是迫不及待的要孩子看清這個世界,但殊不知這種方法剝奪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樂趣。正確的方法是等孩子自己開口問,然後用引導孩子的口吻去回答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