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子方法

  家長教育孩子其實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十個教育高招,能讓孩子離成功更近。

  有效的教孩子方法

  建議一:幽默--有效的家教手段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家庭教育也同樣如此。幽默感應在父母的語言修養中列居特殊的地位。

  幽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視的家教手段。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個充滿幽默歡笑的家庭裡,孩子就會變得活潑、熱情、開明。目前,西方國家的教育機構相當重視對孩子幽默感的培養。作為啟蒙教育的父母,與子女開些善意的玩笑,鼓勵孩子說些健康的俏皮話,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絕非逗樂,而是在培養孩子健康歡樂的個性。父母多一份幽默,子女就更多一份笑聲,多一分歡樂,多一分力量,幽默不僅能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人為的緊張情緒,而且可讓子女在笑聲中健康身心,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建議二:輕鬆教養,動口不動手

  如果說,現在要你用幾句話來描述你的燕子,你想到的是什麼?是孩子的貼心、可愛,還是頑皮、不聽話?相信每位爸媽對於孩子的成長,必然都有一番甘苦蔘半的深刻體會。

  現代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已漸從權威式命令,轉而注意到溝通的重要。然而,或許是成長背帚的影響,許多爸媽仍不擅於常常讚美孩子,或許是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小優點,也可能是知道卻覺得沒必要說出來。但是另一方面,爸媽卻又相信愛主深責之切,故常用責罵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其實,無論是讚美還是責備,都會有其效果,只是怎麼用、何時用最恰當的問題,而這個分寸如何拿捏,對爸媽的確是個很大的考驗。

  建議三:你也可以是讚美高手

  東方父母大多比較含蓄,即使孩子有好的表現,也只是輕描談寫帶過,頂多說甸“好乖”而已。孩子年紀小,對許多行為的好壞、可行不可行還無法自行判斷,必須靠外在力量來作為衡量標準,爸媽的反應就是他們最主要的依據。

  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爸媽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爸媽能夠常常給孩子一些讚美,不但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會讓孩子樂意保持那樣的行為。只要爸媽時時提醒自己多看孩子的優點,相信一定會覺得孩子愈看愈可愛。而在看到優點時,別吝於表達出來,大優點大稱讚,小優點小稱讚,試幾次以後,就會愈說愈自然了。常常讚美孩子,真的不是那麼困難的。

  提醒爸媽:讚美時別隻是說“好棒”、“好乖”,要加上具體事例,才能讓孩子感覺到你的真心。而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建議四:讓責備有效卻無害

  孩子畢竟是孩子,無論我們怎麼說,他還是有孩子氣的時候。如果你因為孩子生了氣,發了火,那很自然,但氣可不要出在孩子身上喲。往往,在氣頭上說的話,情緒的發洩會佔了大部分;而往往這些話也會是充滿不滿與殺傷力的。或許是“你每次都這樣,說都不聽……”的翻舊賬式;也或許是“你是苯還是怎麼樣,聽不懂呀!”的人身攻擊式;甚至更除了語言暴力外,再加上肢體的暴力,企圖將所有的氣憤都發洩在孩子身上……可是,最後呢?自己的氣,消些了;孩子的傷,卻重了……;一陣吵鬧下來,受傷的,是身體上的,也是心裡上的。

  當你被惹火時怎麼辦呢?生氣時,真的只有打、罵才能解決嗎?為什麼不能好好說呢々是生氣吧f但打過了、罵過了,氣就會消了嗎?

  動口動手之前,先試試看其他的辦法吧!讓我們一起來想想可以怎麼做,對孩子,對自己,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1.深呼吸,然後從1數到20,不要急著說話。

  2.冷靜下來,確定自己可以保持理性的態度說話了,冉開始說。

  3.先看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他已經有心虛的樣子,就再重複一次我們的要求。

  4、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就可以跟他說:我現在很生氣了,請你聽話好嗎?並且向孩子說明為何希望他照著做的原因。

  5-若孩子還是不依,就請先暫停他正在進行的動作;並嚴肅地告訴他:“裁想我需要你好好聽我說話”:或是“你有什麼事想抗議的,可以說出來讓我知道。”

  6.我們可以先說我們的,或是先聽聽孩子的;原則是:靜靜地聽,而且是“真的聽”,不要被先人為主的觀念綁住了。

  7,與孩子達成協議,原則上,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但也要與我們的期望做平衡;且讓孩子知道事情的規則,這樣才不會像是一味地縱容孩子。

  每個家庭、每位父母、每位孩子的狀況都很不一樣。因此,必須多想想幾種方式去處理面對的問題。用心,豐目信大部分的爸媽真的用心;但更深一層的是希望爸媽的用心,孩子可以歡喜、放心地感受到。

  建議五:學會向孩子道歉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威信的樹立,並非由於他們的一貫正確,而是由於他們實事求是,嚴於律己,進而取信於孩子。一個人做錯了事,傷害了別人,必須向人家道歉。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或尋找適當機會與孩子談論自已的過錯,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產生由衷的敬意,父母的威信也才會真正樹立起來。

  同時,道歉還是要注意在心平氣和時,道歉的主旨要明確,態度要誠懇,所說的道理要中肯。如此,必會有深刻的教育效果。

  建議六:讓父親參與家教

  越來越多的父親參與家教,是現代家庭日益小型化的需要。五十年代,那種人頭濟濟的“傳統大家庭”目前只佔美國家庭的4%。-項名為蓋洛普的民意測驗表明,在過去10年裡,父母參與家教的時間,已從1984年的每星期5小時增加到今天的32小時,並且增加的勢頭仍有增無減。

  專家指出,在充滿女性化的,哇啦哇啦作響的家教中,能夠注人更多一點父親教育的潤滑油,該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當然,專家也指出,父親在跟孩子打交道時,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父親應克服任何簡單、粗暴的行為,應時常表現出耐心、細緻的態度。

  2.父親在跟孩子游戲時,不必太投入,如打電子遊戲機,否則家庭會成為無人監管的“極樂世界”。

  3.父親不應在孩子面前吸菸、喝酒或主動嘗試各類廣告商推薦的產品。

  4,父親在孩子面前要嚴格檢點自己的宮行。

  5.父親在孩子做作業時,應儘量不翻閱報刊雜誌、看電視、打電話以及動用音響裝置。

  6,最後,在妻子面前,父親對孩子要多表揚少批評,在和孩子發生摩擦產生糾紛的時候,應儘量在妻於回家前自行解決。

  建議七: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

  新加坡對低齡兒童的性別教育,不只是在課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加坡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向營業員詢問,這是男裝還是女裝?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嬰,儘管還裹著尿布,卻穿著正式的男裝三角褲。他們的母親說,應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boy”。當孩子學說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經常重複。在孩子學說話時,又教他們學說“IarnHboy”或“lamagiri”c如果你故意對一個小男孩說:“Youareagirl。”儘管他還不滿兩歲,他還是會很生氣地大喊:“No!Izunaboy!”***不!我是男孩!***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兒們分門進出。裡面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所設,只是比例縮小而已。幼兒人園第一天,認識廁所便是第一課。男女廁所的門上,分別貼著男女標誌。這個標誌與公共場所的比較接近。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家長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

  一次,一位母親送兩歲多的兒子上幼兒園,那孩子哭著粘著媽媽不肯走,這位媽媽用堅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能哭,你是男子漢,男子漢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強忍著淚。還有一次,一位女士與兩三個男孩等電梯,電梯門一開,那位女士讓孩子們先進,他們卻不進,其中一個示意說,“Ladiesfirst”。

  建議八:教育孩子要採用正面思考的方式

  美國的小學,常常教育家長怎樣對孩子說話。

  比如,學校告訴家長:孩子的美術作品不夠好,你不能說“你畫壞了”,而要說:“你想想,是不是還能改進些?”而當孩子的功課做錯了時,你最好別說:“你錯了”,要很委婉地講:“你檢查一下,有沒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去做?”

  永遠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學校的老師說:“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都能用正面思考的方法對待孩子,他將來也會以正面思考的方式對待別人。相反地,如果他從小接觸的就是惡意的、否定的言詞,他將來也會以‘負面思考’看這個世界。”

  孩子放學很晚才回家,正面思考的家長就會問:“這麼晚回來,是不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負面思考的家長則會挖苦說:“外面那麼好,你還回來幹啥!”

  我們有些家長總喜歡採取負面思考的方式冷嘲熱諷,聲色俱厲,無形中處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害。

  建議九:幾種不正確的“威信”

  許多父母都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是教育好孩子至關重要的一點,可是對於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以及樹立怎樣的威信則不一定清楚了。很多父母對“威信”一詞存在不正確的理解,以至於對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反面教材可以成為有心人的一面鏡子,下面我們列出父母不正確的?種“威信”,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1.高壓的威信。父母經常發脾氣,施暴力,嚇倒孩子。

  2.疏遠的威信。父母不接近子女,不與子女交流思想,不讓子女瞭解父母的興趣、愛好。

  3.寵愛的威信。父母對子女姑息遷就,有求必應。

  4、擺架子的威信。父母好為人師,自以為是,自高自大。

  5.說教的威信。父母總是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擺出一副說教者的姿態。

  6.誘惑的威信。父母總是用各種獎賞來抬高自己的地位,用小恩小惠收買孩子的心。

  7.炫耀的威信。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津津樂道榮耀家史和自己以往的成就,不向孩子提出奮鬥目標。

  建議十:教子十不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基諾特,把父母不宜對孩子講的語言歸為10大類:

  1.不要惡語,如“你這個大笨蛋!”

  2.不要責備,如“你總是做錯事,真是太糟糕了!”

  3.不要侮辱,如“你真是個沒用的廢物!”

  4.不要壓抑,如“閉嘴,不許再說話!”

  5.不要強迫,如“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6.不要威脅,如“我再也不想帶你了,你給我***吧!”

  7.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8.不要抱怨。如“你這不爭氣的孩子,真叫人傷心透了!”

  9.不要許願,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懲罰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係,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那麼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然而,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個適度的處罰結果,然後馬上執行,決不能緩行。

  2、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呢?比如看哪一個動畫片,玩某個玩具,或者想晚上9點上床睡覺而不是8點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

  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裡,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畫了叉,就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務活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絡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