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學習方法指導

  金融學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專業,學習金融意味著跟錢走得越來越近了,那麼想要學習好金融學知識,大家可以掌握哪些方法呢?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金融學學習方法:“活的思維”與“死的知識”

  由於現實世界太過複雜而且充滿不確定性,遠非有限的生命用經驗能夠理解,因此先哲們基於一系列假設把現實世界簡化到從概率上來說正確,從複雜程度上來說可認知的程度,就得到了知識***理論***。但正因為簡化,所以知識是不完全的,即使是對於同樣一個事件,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簡化的標準不一, 政治、經濟、軍事、法律、藝術等學科會從中得到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都是“對”的,但也都是“不全面”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是對已發生的事件的總結,而在事件的進行過程中,總是充滿了向其他方向發展的“不確定性”,這些已經被簡化的“死”的知識不能使人有效的把握這些“不確定性”;只有“觀察——簡化——推理——判斷”的“活”的思維習慣才能幫助人相對正確的簡化現實的世界,超越表相,把握脈絡,在理論上做出創新,在實踐中高瞻遠矚;也只有這樣的思維才能讓人在實際生活中把那些簡化了的東西還原回去,把握好細節,把握好不確定性,使得具體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使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得以調和。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人生和社會的時候,都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的複雜,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等方面無不影響著這個世界的程序。自己在那一時刻深感這種複雜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個人如此的無力和渺小,天真的想要博覽群書,全面的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以“消除”未來的不確定性;希冀找到一條由“真理”鋪就的道路,然後“堅忍不拔”但卻“一勞永逸,不加思考”的走下去,以獲得一段幸福的人生。因此自己奉行著 “博而不專”的學習方式,把文學、政治、經濟、法律、歷史、軍事等所有的知識都視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考入北大也是愛這裡“相容幷包”的理念,幻想自己可以大量的閱讀經典的書籍,旁聽許多名師的課程。自己豔羨錢鍾書先生“橫掃清華圖書館”那樣的生活,而且為之付出幾乎所有的心血。

  但我還記得三年前自己初次踏進圖書館的那一剎那既興奮又痛苦的心情:興奮的是這裡有這麼多好的藏書,六年的奮鬥使他們終於屬於自己;痛苦的是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看不完這裡的藏書。我已經意識到“橫掃圖書館”的生活並不屬於我,因為這既不可能,也不可以。

  金融學學習方法:理論與實際

  如果思維是對理論的簡化,那麼理論就是對實際的簡化,也就是說,“理論是一種資訊節約的工具”。正因為是簡化,所以理論永遠是“不真實”的“地圖”,但正是這“不真實”的“地圖”,才能使我們與實際拉開距離,瞭解這個世界的概貌,超越無聊的瑣事。當我們有了一張“地圖”以後,回到這個複雜而且資訊高度不完全的現實世界,我們才能捕捉和把握時代的機會,節約有限的生命,走得更遠些。

  “理論結合實際”或許是我最頑固的意識形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早就在中考以來的歷次考試中被得滾瓜爛熟,不知不覺中早已被洗腦。從本科到研二,我一直不能理解理論和實際的區別與聯絡,總覺得自己學習的理論是“不真實”的,每天都會問自己:“我學的東西有什麼用?”在經濟中心的第一年自己極端的鬱悶,因為選擇中心的初衷是為了通過學習經濟學,瞭解市場的執行機制,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可能的話作一些建議和分析以幫助窮苦的人民過得好一些。但經濟學告訴我,最優時企業的利潤應該是0,巨集觀的經濟波動可以用一棵樹上長果子來解釋,這與我的常識截然相反。整個一年自己的思維相當的混亂:常識沒有錯,這世界上有很多企業有高額的利潤,它們的利潤不是0;巨集觀的波動與千萬個市場主體以及政府有關,這和樹上長果子有什麼關係?理論也沒有錯,很多人在學習它並用它對現實做了很好的解釋,而且其是用數學“嚴格的”推匯出來的;我的大腦好像也沒有問題,“真實的世界”是和理論不一致。於是,我懷疑經濟學,害怕自己不斷地在浪費生命學習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我也懷疑自己,認為自己的智商有問題, 不但因為自己沒有找到理論和實際的橋樑,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尋找這樣的橋樑。

  對於這個問題,同學之中有些人認為理論很美,而且現實就是如此;有些人認為理論和現實沒有什麼關係,在中心的學習只是為了將來的工作有一個更好的起點,是必須支付的沒有什麼意義的代價。老師之中,有人認為經濟學很大程度上是nonsense,有些也認為經濟學解釋了一切,有些則認為我們應該為了學術而學習,因此受學術規範的訓練比問現實是什麼更為重要。我不斷被這個謎所困擾,我需要一個答案,否則我的內心沒有前行的動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