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課堂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情形。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朱永新曾說過: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 ”,而應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取得實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葉瀾老師倡導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是這種境界。
那麼,如何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點燃學生的餓思維火花,學生的這些思維的“火” 與“光”來自何處?我想:應該從疑問處來。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不放過一切可疑之處,敢於質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寧鴻彬老師要求學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和對學生“三歡迎”***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觀點***,正是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
篇2
教學在合作討論與交流表達中結束了,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字。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字,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並要求在讀完後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字。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為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開啟文字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並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說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字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篇3
在過去對這篇小說進行教學時,學生能體會到這篇小說的主題提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我的教學也就到此為止。但從新課標要求來看,小說的主題挖掘到此,對學生沒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課標要求要更多關注人性美,對學生進行健康的情感滲透。
我先讓學生體會菲得普夫婦,讓學生尋找他們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話就把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完全顛倒過來了,學生在討論後,就有人說,在私有制社會裡,菲得普夫婦對於勒是寬容的,不然不會讓于勒佔有自己應得的家產,為了讓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還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們盡到作為兄長的責任。
另外這篇小說選取的不是我們成人的視點,而是一個與我們學生年齡相仿的少年人的視點,一個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靈和感受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觀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說的我的叔叔過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無賴、流氓”,對於“我”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當下這個“人”,這個人與“我”的關係,這是一種生來的本能,是自然流露的同情心,這也是人性的美麗之所在。
對於金錢的認識也是這篇課文與現代社會的一個切合點,擁有什麼樣的金錢觀,對於青少年的成長也到頭重要,金錢雖然不是至為重要的,但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金錢,只要我們通過正當的勞動獲得金錢,都是對我們勞動的一種肯定。
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儘量為學生設定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質疑和釋疑,在參與討論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