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新聞編輯類論文發表

  新聞編輯對新聞進行直接的編輯,為受眾傳播完整的新聞資訊,新聞編輯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新聞資訊的真假,從而對社會造成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職責

  摘 要:隨著廣播電視媒體的深入發展,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要想保持收視的主導地位,保持強大的傳播功能,電視新聞編輯就要具備創新意識。只有創新,才能使節目保持較高的收視率,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本文主要從創新意識、組織採編、畫面判斷處理、文字稿撰寫修改、按語和編後評論等幾個方面論述問題,探討其工作職責的。

  關鍵詞:新聞編輯;職責;創新

  電視新聞編輯的職責決定了他所承擔的重大責任,為業內人士稱之為媒體的“頭腦”或“守門人”。電視新聞編輯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有選編、審閱、編排、文字稿加工修改等。他所擔負的主要職責是報道計劃的制定、報道構思的確立、編輯畫面、編輯文字和製作播出。電視新聞工作對電視編輯的素質要求很高,他們不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覺悟,較高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以及對重大新聞事件的是非判斷能力。

  新聞編輯工作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它要通過自己的特殊的創新性勞動,把自己得到的新聞線索、新聞素材和新聞成品按照一定的排列組合規律,使他們形成一個完整的新聞節目。編輯的這個勞動過程體現了他們的思想和意圖,也包含了他們對事件的是非判斷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能夠這樣說,電視編輯是整個電視新聞媒體的“魂”。

  一、編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好新聞的創新工作

  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多元化的社會,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諸家媒體,各以自己的優勢,方便、快捷地傳遞著多種新聞資訊,使人目不暇接。為了使電視新聞資訊形成獨特的風格模式,吸引廣大讀者和觀眾,編輯要由過去的“把關意識”進入到“創作”思路上來。創新,它是新聞媒體工作的靈魂,也更是電視新聞編輯的靈魂。作為新聞編輯,你有沒有創新精神,能不能在現有的標準上進行突破,這是衡量一個編輯平庸和優秀的試金石,也是電視新聞節目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點。

  運用形象思維,增強電視的可視性、可感性,是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方法之一。《六年冠軍夢,圓夢在津門》是1985年的中國電視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用形象敘事、用想象表達情緒、感覺,使電視新聞有極強的可視性和可感性。全篇報道除導語外,資訊全部展現於現場景象和現場同期聲。伴隨著現場觀眾的掌聲、歡呼聲、吶喊聲,中國男子乒乓球隊員激動地擠壓在一起,相擁而泣;教練蔡振華難以抑制自己的情感,熱淚盈眶地接受記者的採訪;主力隊員動情地回答記者的提問;隊員們親吻斯韋思林杯;五星紅旗在運動場上冉冉升起……新聞報道在現場一氣呵成,視聽語言酣暢淋漓。這一切都藉助於編輯熟練地駕馭直觀形象思維得以呈現在觀眾面前,體現出電視新聞強烈的現場感和可感知的思想內涵。

  二、編輯要從整個新聞節目出發,組織好整體的新聞採編

  電視新聞編輯同報紙、雜誌的編輯一樣,在平時的工作中需要時常考慮的是如何集結稿件,如何組織連續性報道和戰役性報道。這些報道包括制定採訪方案、開辦新聞欄目、策劃採訪路線、組織拍攝人員,以及系列報道和連續報道的採訪與播出。有時候還要動員觀眾對當前群眾反應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議論和評判,以提高觀眾的明辨力和認識的深刻性。編輯和記者、通訊員的關係應該是魚和水的關係,二者之間應該經常溝通,相互聯絡,經常向記者、通訊員提出採稿要求,通報發稿資訊,必要時還應該組織通訊員進行業務培訓,具體指導他們的新聞採寫工作,提高撰稿的能力與水平。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宣傳合力,辦出有影響的電視欄目。

  另外,電視新聞編輯還應具備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在重大的宣傳任務來臨時,善於協調有技術骨幹和攝錄裝置的企事業單位為電視臺提供稿源,辦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常看常新的節目來。

  例如2009年冬季,商丘地區的小麥普遍乾旱,市委市政府要求商丘電視臺的新聞欄目全力以赴報道抗旱澆麥的內容。新聞欄目編輯接到上級的通知後,連夜擬定報道計劃,給一線採訪記者分工包片,聯手對農欄目和各縣電視臺的新聞部,協同作戰,打一場抗旱救災的人民戰爭。同時編輯還及時與相關部門、單位、社會人士及普通群眾進行協調溝通,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援。由於編輯的努力,這次戰役性報道,從報道計劃到組織採訪,從編輯製作到節目播出,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

  三、編輯要有對畫面的判斷處理能力,有操作電子編輯機的技能

  運用電子編輯裝置對記者採訪來的畫面進行選擇、剪輯、組合等處理的技術工作者,被稱之為電視畫面編輯。它是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主要職責之一。畫面編輯的基本任務是:根據敘述事實,表達主題的需要,判別取捨素材鏡頭,並按照剪輯的法則將它們連線在一起,輔之以製作手段和技巧,形成新聞的結構、層次和節奏,形成形象化的報道。

  電視新聞的畫面絕不是某種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的機械複製,而是記者有選擇的錄來,再經編輯分析判斷之後有主觀意識地對事實內容的擇取和對具體素材的篩選。如1996年度獲得一等獎的短新聞的標題是《朱卡嘉沒有走》。這條新聞報道的是慰問高速公路建設者文藝晚會的普通會議,晚會的最後一個節目是獨幕舞劇《路魂》,描寫的是為修路獻出生命的朱卡嘉的故事。演出結束後人們把英雄的母親簇擁到臺上,就在這時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扮演朱卡嘉的舞蹈演員情不自禁地跪倒在英雄的母親面前,連叩響頭,令全場觀眾為之動容。編輯看到這些素材,眼前為之一亮,根據他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幾乎是全部選用了這組畫面。

  四、編輯要有能力修改記者的文字稿和撰寫、修改新聞標題

  有些攝像記者為了強調鏡頭的重要性,說什麼電視是靠畫面語言來說明問題的,片面強調畫面的表現力,輕視文字解說的重要作用。這種認識顯然是膚淺的、錯誤的。

  事實上,無論是記者或編輯都需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做支援。特別是電視編輯,不僅要有熟練地撰寫、修改、加工各種新聞文字稿的能力,而且還要有熟練撰寫、修改新聞標題的水平。   電視新聞的文字稿就是解說詞,在新聞作品中,它是傳達新聞事實的語言符號。解說詞是畫面形象的補充和深化,而不是畫面的重複和解釋。解說詞的功能一方面是敘述新聞的事實,另一方面是交代必要的新聞背景材料。新聞編輯在修改記者、通訊員的文字稿時,一是要修改文中的錯別字,二是要修改詞不達意的詞語和帶病的句子,三是要修改和調整文章的篇章結構,處理好上下文的關係。同時,處理文字稿時,特別要注意解說詞不能按照報紙新聞稿的寫法去寫,要克服聲話兩張皮的現象,使電視新聞的畫面和聲音融為一體,實現最好的資訊傳播效果。

  常言說:題好一半之。好標題是新聞主題的濃縮和集中。好標題能夠抓人耳目,使人產生讀下去的強烈慾望。有不少記者常常不重視標題的寫作,當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時,編輯就要重新撰寫或修改標題,言簡意賅地以最簡練的文字提煉出最好的標題。

  五、編輯在發現一篇有價值的新聞時,要會寫編後評論和按語

  電視編輯要有新聞敏感,對那些重大的新聞事件裡所蘊含的新思想、新觀念、或有典型指導意義的新聞,要及時配以“編後語”和“編者的話”,以加深新聞節目的思想深度。編輯能不能撰寫短小精悍的新聞評論,也是衡量其新聞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

  例如,2013年7月20日上海東方衛視臺播出了《上海市委請四位基層工作者上課》的新聞,編輯在後面加了《請基層領導上課好!》的評論:請長期工作在基層的同志走上講臺“傳經送寶”,而臺下虛心聽課的全是市委主要領導。這樣的課程別具一格,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其折射出了上海市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真抓實幹,務求實效。......這個短評既肯定了上海市委群眾工作思路的創新,又肯定了他們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精神,為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開闢了一條新路子。

  “編者的話”通常是寫在新聞的前面,對新聞的內容和意義加以概括,提示給觀眾,讓觀眾給予高度重視。這在電視新聞中也是經常可以見到的。商丘廣播電視臺在轉播了《上海市委請四位基層工作者上課》的新聞後,編輯在前面加了這樣的按語:7月19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學習會會場走進來四位基層工作者,他們以自己多年來在一線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和感悟,為全體主要領導上了生動的一課。這節課別具一格,新鮮感人,反映了上海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真實風貌。

  參考文獻:

  [1] 朱羽君,王紀言,鍾大年.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2] 丁海宴.電視藝術的觀念[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3] 張麗,孟群.電視新聞編輯與數字製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篇2

  談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

  摘 要:電視新聞對編輯工作有很高的要求,隨著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受眾鑑賞能力的提高,要求編輯參與到電視新聞採編的全過程,在客觀工作層面和主觀意識方面進行創新。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指編輯工作內涵的拓展,即由傳統的編輯製作拓展為組織指導、編輯製作和控制指揮三方面的結合;主觀意識方面的創新主要表現為策劃意識、實踐意識和接受意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觀眾奉獻客觀深入、聲畫並茂的電視新聞。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軸線規律;策劃意識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所進行的報道。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門藝術,對編輯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今天,隨著電視新聞欄目逐步進入品牌化經營,獨特的風格模式已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而實現這些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的參與。電視新聞編輯開始由過去簡單的排列組合型進入複雜的“創作”型時代,為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機會。

  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創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二是主觀工作意識的創新。

  1 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

  按照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實際,其客觀工作層面的創新主要是指編輯工作內涵的拓展,即由傳統的編輯製作拓展為前期的組織指導、中期的編輯製作和後期的控制指揮三方面的結合。

  按照傳統的分工,電視臺新聞中心習慣將電視新聞採編過程分為兩部分,一是外採,二是編輯,也就有了前期和後期之分,有了記者“衝鋒陷陣”,編輯“坐收漁利”的說法。以“前期”和“後期”來界定記者、編輯的職能範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編輯的手腳,影響了他們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組織、參與功能的發揮。對於電視新聞編輯而言,選取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興奮點的東西呈現給觀眾,其工作就好比一個廚師,烹製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給食客。在電視受眾越來越細分的今天,電視新聞報道要吸引受眾眼球,一定要掌握受眾的心理需求,把聲畫俱佳的電視新聞奉獻給受眾。要實現這個目標,“廚師”就不能僅限於在廚房,就要走出來,參與到選料和包裝等前期和後期工作中。

  電視新聞編輯的前期工作是指參與組織稿件、指導記者採訪,這就是給新聞節目選材。編輯要把握好電視臺輻射範圍內的社會總體情況,瞭解受眾的接受能力,才能做到伯仲有序,不至於盲目選材。編輯要主動與記者聯絡,對記者的採訪提出指導性建議,各類新聞題材需採錄那些鏡頭、現場音、組織採訪等要讓記者瞭然於心。這樣不僅會節約編輯的時間,還會達到編輯想要的效果。

  電視新聞編輯的中期工作就是傳統的編輯製作。編輯製作的主要工作是文字修改、影象編輯、節目編排,最後把新聞作品呈現給觀眾。文字修改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解說詞本身存在問題,必須訂正、修改;另一個則是本身並無問題,但要依據欄目的特殊定位和傳播意圖作出相應的修改。要注意稿件在立場、觀點、方法上存在的問題,檢查有無違反政策、法規和社會規範的地方,以及校正在字裡行間直接或間接流露出的錯誤觀念及傾向。文字修改是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工作,需要編輯在政治、思想、業務等方面具有較記者更高一籌的素質。編輯的文筆功底深厚,才能發現記者文字的瑕疵。影象編輯要求編輯人員掌握電視語言的規則,注意接受邏輯、鏡頭長度、軸線規律、鏡頭銜接、蒙太奇意識等專業技能和技巧。節目編排主要指新聞節目的節奏變化。具體操作包括安排與調整新聞內容的組合、播出順序,撰寫串聯詞、編前、編後話,配發評論等,通過適當的節奏感,使節目內容有張有弛,便於受眾接受。

  電視新聞編輯的後期工作是控制、指揮。對於編輯而言,這裡所說的控制,指的是對新聞播出過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稱之為導播。在直播式節目播出時,播出過程是最緊張的時刻,節目主持、技術人員、欄目編輯乃至該時段準備釋出的訊息,都必須各就各位,隨時聽從導播的調遣。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進入電視的時代,外採記者每時每刻都可能從現場發回訊息,這時,擔任導播任務的編輯就需要敏銳的思維、果斷的決策、精確的計算、純熟的技術,以便及時、準確地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和最新訊息,在適當的位置切入。

  2 主觀工作意識的創新

  電視新聞編輯主觀意識的創新是喚醒、激勵和發揮個人所蘊涵的潛在能力的重要精神力量。結合具體工作,電視新聞編輯的意識創新不是偶然的靈感迸發,它需要廣博的學識、豐富的經驗、快捷的反應做基礎,代表著這一群體的奮鬥目標和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策劃意識、實踐意識和接受意識。

  策劃意識表現在工作中,就是讓編輯成為整個電視新聞採編過程的“指揮員”。從新聞宣傳的效應和電視臺的對外形象而言,新聞編輯僅僅完成文字修改、影象編輯、節目編排等後期製作是不夠的。一個電視臺要將中央和地方黨政的聲音傳播到千家萬戶,沒有充分發揮新聞編輯在宣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聞質量難以提高。電視新聞編輯作為電視新聞工作的“指揮員”,理應擔當起新聞的策劃組織任務。以往,新聞的策劃大多由電視臺的領導承擔,這很容易造成新聞工作上的脫節。領導的報道意圖與編輯的欄目構思難以吻合,編輯的節目設想又無法與記者溝通,記者難以理解編輯的採編要求,編輯又不知記者的採訪動機。因此,把新聞策劃的主要任務放在編輯的身上,讓編輯參與新聞的策劃,將有效地協調臺領導、編輯、記者之間的關係,有利於新聞節目的定位、新聞內容與形式的優化。同時,電視新聞編輯應是新聞工作的組織者,電視新聞欄目的開辦,熱難點問題和連續、跟蹤報道,安排記者對某一話題進行採訪,應由編輯協調組織,最後製作出有一定深度和影響的電視新聞。

  實踐意識是指新聞編輯要掌握新聞的採訪規律,瞭解新聞發生的背景。電視新聞編輯不僅要坐等新聞送上門來,必要時還要到現場對背景、事件等進行考察,以便理順編輯思路。“一個成熟的記者需要嚴格錘鍊3年,而一個高水平的編輯需要成熟的記者再錘鍊5年”。一位資深媒體人士的話道出了對電視新聞編輯要求的嚴格性。電視新聞編輯不僅要把新聞事件的五個W呈現出來,還要學會闡述事件的因果關係,並對其進展趨勢有所預示。如山東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在一次會議的報道中,編輯指導記者採集了一組代表進入會場的鏡頭,從代表們興奮的表情和匆匆的步伐中,觀眾就會感覺到一種變化,而這次會議,就是討論改革相關問題的重大會議。

  接受意識是指電視新聞編輯在做節目時要時刻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過去,人們總是認為,電視新聞只是對最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種作用,那就是它傳遞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傳授知識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聞資訊傳播功能並不矛盾。這些功能將是21世紀電視新聞的重要功能,實現這一功能,是電視新聞的本份。

  傳授新的知識,這是資訊時代對電視新聞功能的一種拓展,一種延伸。眾多電視媒體開始在大家感興趣的新聞中插播新聞背景,使電視新聞成為快速可視的“大百科全書”。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兩會期間推出的《柴靜兩會觀察》,把鏡頭和話筒對準最貼近觀眾的事件、人物,以主持人的發現式報道為主線,將生動的現場新聞和深度的專業評論相結合,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兩會,讓普通觀眾收看到了想要的內容,而內行的人更為編輯的這種創新意識喝彩。

  隨著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受眾鑑賞能力的提高,電視新聞編輯要參與到電視新聞採編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創新,為觀眾奉獻客觀深入、聲畫精彩的電視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