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懷閱讀答案

  《行香子·述懷》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這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者讀後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行香子·述懷》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行香子·述懷》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行香子·述懷》原文閱讀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①,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①《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像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短暫。

  《行香子·述懷》閱讀習題

  1.本詞上闋前三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2.“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什麼意思?從這兩句來看,詞人真的想歸隱嗎?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6分***

  《行香子·述懷》閱讀答案

  1.①以景起興,引起下文的抒情議論,引發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索,為下闕抒發“不如歸去”之意做鋪墊。***3分***

  ②對比反襯。幽靜的夜晚,如銀的月色,滿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與下文人生中為名利勞神費力做對比,反襯追名逐利的無聊。***2分***

  2.示例一:

  詩句的意思是:我雖然身負曠世才華,但無人賞識理解。***2分***從這兩句詩來看,詞人並非真的想要歸隱。***2分***上闋的飲酒賞月,淡看名利,不過是自我解脫而已;下闕的“歸去”“作閒人”不過是他懷才不遇、無法施展抱負後的牢騷之語。***2分***

  示例二:

  詩句的意思是:我雖然身負曠世才華,但無人賞識理解。***2分***從這兩句詩來看,詞人真的想要歸隱。***2分***上闋寫放著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卻要勞神費力,追名逐利,太不值了;人生苦短,稍縱即逝,不及時行樂就來不及了;下闕寫懷才卻不遇,才華又有何用?還不如歸隱以保全天真,順應性情。***2分***

  《行香子·述懷》閱讀賞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環境: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此種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靜之後才能感到,與日間塵世的喧囂判若兩個世界。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樽,獨自一人,仰望長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斟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月夜的空闊神祕,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雄辯著稱,在詩詞裡經常發表議論。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但在這首詞裡卻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裡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遊》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像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裡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將古人關於人生虛無之語密集一處,說明作者對這一問題是經過長期認真思索過的。上片的議論雖然不可能具體展開,卻概括集中,已達到很深的程度。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巨集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於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看來蘇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嚮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閒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並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蘇軾是一位思想複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經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巨集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願望。其實他並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傑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後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閒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並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退隱的願望,臨到晚年竟還被遠謫海南。

  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人生很短暫,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虛無,就像偶爾掠過牆縫的陽光、又像燧石取火閃過的火花,或者是黃粱一夢中一段不切實際的經歷,都是稍縱即逝、無法真正擁有的。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雲,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閒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雲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這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者讀後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行香子詞音節流美,堪稱詞林中之佳調。 上下片領格字用去聲,領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並押韻,然亦有並以仄收不押韻。東坡此詞可為定格之典範。在韻律上此詞雖不如《行香子·過七裡瀨》優美,但也很不錯,尤其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兩段排比,很有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