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初中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教學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就要求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多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聯絡的課外知識。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我是一名剛上生物課的老師,對教材還不是很熟悉,特別是對知識的系統性還不是很瞭解。但是我知道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不能作為教學的絕對依賴。從上崗這段時間來看,我覺得我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系統地進行研究,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通常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

  教學方法上,應儘量靈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基礎、興趣情況和實際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今後我將從以上各方面入手,多向各位老教師學習,還要向學生學習,使自己的教學進行得有條不紊,自己各方面都能取得進步。

   篇【2】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一、關於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為,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於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為: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慾望。

  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定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掛圖和病症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激發,產生疑問:這些病症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髮育有何關係?巨人姚明是巨人症還是正常的發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後,通過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症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於一體。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為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麼有關係?之後教師稍微複習初一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鑑定實驗,從而引導啟發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著,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後,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並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三.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

  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探究始於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又多源於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後,觀察時,要伴於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BR>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BR>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並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採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總之,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篇【3】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不被重視的現實情況下,面向全體中學生,使他們學好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學會生物學的科學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們學得有趣、高效、獲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生物教學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教師就得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的能力。新課程標準既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學方法的更新換代是迫在眉睫。

  教材的幾經變更,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跟隨著改進。現行的新課程標準,可謂是要求更高,標準甚嚴。歷經生物教學二十五載,飽嘗生物教學的酸甜苦辣,也從中學到甚多, 為此把近三十年的生物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總結出來,與大家共勉,還望各位同仁來幫助探討和提升。

  一、教師的角色要轉型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實驗、獨立進行科技製作、研究一些新科技問題並完成相關的科研學習報告、進行社會調查以及擴充套件性學習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這是舊課程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新課程又能讓老師們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教師對研究課題的內容、過程、方法以及相關綜合資訊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型教師”。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高素質的教師,要善於“反思”,增加內涵,提高教師的學識和能力,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突出情感調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響認知水平。一個人在愉快時,就容易通過感知覺接受外界資訊,一個人在憂鬱、苦悶時,往往不能接受外界資訊,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形。教師就要根據情緒對學生認知活動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緒來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關於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知識,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在講此知識之前,先講個故事或諺語,比如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克隆”技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個樣”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於愉快、興奮的正面情緒狀態下,再畫出若干個從屬關係的包涵圖表來解釋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係,學生就會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應用情感調節,對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我們學校處在農村,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藉助現有的一些裝置和網路資源,儘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上好實驗課及實踐課。例如,學習植物學類時帶領學生到校內採集各類植物進行分類學習,既瞭解了植物形態特點及分佈情況,又讓學生明確它們的價值;又如我校成立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興趣小組,培養大家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的奧妙所在,從而培養他們科學的認知態度和具有一定科學素質的能力。

  三、突出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去。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製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於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後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興趣高漲,這樣的課堂,真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在這樣高昂的激情下,順便讓學生再分析健康體育課上的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動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了。又如:學習水分代謝時,聯絡移栽幼苗時要帶土的道理;講光合作用時,讓學生分析森林對環境的影響;講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時,結合學生生活聯絡膳食營養科學;講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時,聯絡學生不要吸菸、酗酒及早戀的危害……這種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成功中體驗到動腦思考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讓你的學生對你有信心和興趣

  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處在學生視野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之中,能否在學生中有一個良好的教學能力形象是極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孫敬修先生說,“學生的眼睛是‘錄影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錄下來的訊號裝在‘電子計算機’裡並儲存,然後指導行動。”這就說明教師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試想一個對自己都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師,怎能通過你的課堂讓學生對你有信心和興趣呢?我們教師,任重而道遠,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讓學生欽佩,贏得學生的好評,教學的實施就能順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並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就能獲得任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高生物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使其更加完善,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