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3篇

  教學活動在教育過程中處於重心地位,課程內容的價值、課程目標的落實都需要教學活動來體現。教學在教育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對教學屬性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明確生物教學的屬性,有利於我們對生物學科屬性的理解,有利進行生物教學設計、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的素養,進而促進生物學科教育的發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3篇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和參考。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一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藻類植物、苔蘚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3***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迴圈: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4***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5***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

  2、教學重點:

  ***1***掌握衣藻和水綿的特點;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海帶、紫菜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特徵;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結

  構特點與環境的適應性;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點。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子萌發的過程;根的生長和莖的生長;花的結構;雌蕊和雄蕊的組成;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響植物的分佈;根適於吸水的特點以及水運輸的結構特點;練習徒手切片,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4***探究綠葉在光下能製造澱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來源,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教學難點:

  ***1***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

  ***2***藻類植物的特徵;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

  ***3***花的結構;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4***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通過半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複習的時間比較充足,因此在兩次大考中成績都還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學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好,以此為基礎的應用肯定就更糟糕,整體來看,錯別字、審題不清、粗心是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一班的高分還算比較滿意,但是由於後進生的成績太低,導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須抓好中游以下的學生,當然由於學生的智力差別,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能夠過關,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問題即可,在此基礎上,對少數學生進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數學生不能太為難他們,但也不能放棄。二班的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大大超過一班,從成績來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優秀生人數較多,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算滿意,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六個學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學期要在這幾個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學措施:

  1、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3、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6、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7、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德育滲透:

  生物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不僅因為它是自然科學,是進行科學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豐富內涵也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學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種類;我國栽培作物的悠久歷史,和古代生物科學成就,都會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紹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同學們更會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生物學中,包涵著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質性;運動性;生物的進化;生物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生物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點等。這些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很好教材。

  實踐觀點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這些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群眾的實踐經驗***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瞭解農業生產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並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思想品德教育:國家頒佈的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係。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結合生物學滲透這些知識,就會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教學,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生物實踐活動還可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生物科學史、科學家的事蹟以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例,都可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保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實驗、實習等實際操作都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學進度:

  周次 內 容

  第1周 1、藻類植物 2、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2周 種子植物

  第3周 種子萌發 植株生長

  第4周 開花和結果

  第5周 開花和結果 單元測試 月考1

  第6周 測試反饋 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複習

  第8周 期中測試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

  第11周 學生對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查缺補漏

  第12周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第13周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單元測試 測試反饋

  第16周 第六章 愛護植被 綠化祖國

  第17周 期末複習

  第18周 期末測試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二

  一、指導思想

  結合學校工作和本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我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使他們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較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增加了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本期我擔任初一年級七個班的生物教學,學生剛步入初中,層次參差不齊,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指導他們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通過入學考試的成績分析,爭取及格率要達到60%,優秀率要達到3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於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織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按照上級要求安排課時進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實施。計劃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三十課時***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課時***第一週至第四周***

  第一章 認識生物 二課時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課時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共十課時***第五週至第十週***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三課時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三課時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三課時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課時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共十二課時***第十一週至十六週***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二課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課時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迴圈 三課時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二課時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課時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課時

  複習 四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

  初一生物教學反思範文三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紮實嚴謹,聯絡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

  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