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最恨的人物是誰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最痛恨的人物是誰??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諸葛亮祁山罵死王朗的故事,不少網友應該都聽說過;而對這個故事的真假,相信也有不少網友也明白,那只是文學故事,並不是史實。但羅貫中為何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原來是有依據——

  《三國演義》中展現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是“舌戰群儒”,另外一個就要算“罵死王朗”。這一段文字寫的很精彩,我們不妨再來欣賞一次: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的這段話,針鋒相對、言辭犀利,把王朗罵了個體無完膚,難怪“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換誰誰也受不了,也真夠絕的。

  不過這些都是小說的情節,雖然也有不少沒有讀過《三國志》的網友,以為這是實有其事的,覺得孔明罵得真是痛快淋漓,使人擊節稱賞。但是如果網友們真的去查查《三國志》,可能會很失望,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王朗確是死在曹睿在位的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但他既沒有隨軍出征,更沒有臨陣向諸葛亮說教,自然也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那為什麼羅老先生要憑空杜撰出這一回書來呢?毛宗崗在這回的評語中說:“武侯雖有出師之表上告嗣君,恨無討賊之文佈告天下。今觀罵王朗一篇,即以此罵曹丕,即以此當佈告之文可耳。”這自然也有些道理;不過,為什麼作者不要別人,偏要拿王朗來當場罵殺呢?原來這背後還藏著一個祕密。

  王朗此人,初時追隨陶謙,後為會稽太守。孫策在江東攻城略地,他舉兵抵抗,失敗被擒。後來又歸順了曹操,由諫議大夫升為御史大夫,頗為洋洋得意。但此人卻不知自量,居然一再向蜀國大臣寫信勸降,胡說魏主乃“天命所歸”,西蜀小邦,只應投順稱臣云云。他寫信給諸葛孔明,勸說孔明向魏國投降。孔明隨即寫了一篇文章,題曰《正議》,針對王朗的無恥勸降,嚴厲加以駁斥。其中有一段說***譯成現代語***:“從前那個項羽,他的興起不是由於自己有道德,因此雖然佔據華夏地區,裝出帝王的架勢,結果卻是身首異處而死,永遠成為後世的鑑戒。而曹操不肯接受這個教訓,又跟著這條死路走了。他沒有遭受殺身之刑,不過是一時幸運,災禍一定要落在他子孫身上的。不料有那麼兩三個傢伙,已是行將就木之年,卻接受偽帝的旨意,向我寫信陳述什麼天命,這真像張竦、陳崇這些無恥之徒稱頌王莽的功德那樣。難道他們面臨大禍,還企圖倖免麼!”下面,諸葛孔明又指出,曹操用他的詭詐之術,以數十萬大軍,救張郃於陽平,而結果大敗,喪師失地,感毒而死。曹丕則淫逸不道,居然篡位。從前軒轅氏用幾萬兵卒,平定海內,何況我蜀漢以數十萬之眾,據正義而臨有罪之國,你偽魏豈能抗拒麼?孔明這篇義正辭嚴的《正議》,正是針對王朗、華歆、陳群等人勸降的嚴正答覆,也等於是一篇討魏的檄文了。這個為虎作倀的王朗,羅貫中是十分痛恨的。為了進一步暴露這個“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的醜惡面目,於是羅貫中就把他拉到祁山前線上來,讓他在陣前發表一通謬論,然後由孔明當場痛加駁斥,讓他氣得“大叫一聲,墜馬而死。”

  雖說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是虛構的,卻又是有來歷的。這便是小說家的用意所在。

  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名本,字貫中,山西幷州太原人,漢族,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在蘇州結識施耐庵,以師徒相稱,兩人一同參加位於平江***即蘇州***的張士誠反元起義政權,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後離開。曾與另一位吳王朱元璋為敵,在明朝成立之後,羅貫中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創作《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丰,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后,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母親已經逝世,便與父親一起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在河陽山***今日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非常贊同他寫書勸世的主張,於是拜施耐庵為師。此後,羅貫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邊,幫助抄寫書稿。隨後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另說:羅貫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士誠敗歿,奉朱元璋令,遂專心著作出三國演義,感化風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羅貫中的老師趙寶丰去世。羅貫中趕往慈溪祭奠。幾個月後,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了興化。羅貫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陽山繼續寫《三國演義》。

  當羅貫中打聽到施耐庵下落,準備投奔時,正巧趕上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禁錮。於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羅貫中僱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於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喪事,然後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陽無人敢承印《水滸傳》。他沒有辦法,只好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裡他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後三十回就是這時完成的。同時他還改定了自己的《三國演義》,又寫了《三遂平妖傳》二十回,病逝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