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對中國詩歌有什麼貢獻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製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儲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漢樂府對中國詩歌的貢獻
中國詩歌的源頭是風騷,也就是《詩經》和《離騷》,開啟了中國抒情詩的濫觴,但它們對於詩歌的敘事性貢獻不大,而這一空白正是由漢樂府來彌補的。
漢樂府在諸多方面對於詩歌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如在詩歌形式方面基本上確立了五言詩的地位,繼承和進一步豐富了《詩經》現實主義精神等,但這些貢獻還不是最突出的。中國詩歌的源頭是“風騷”,也就是《詩經》和《離騷》,成為中國抒情詩的濫觴,但它們對於詩歌的敘事性開創貢獻不大,而這項任務正是由漢樂府來完成的。因為有了漢樂府,才使得中國詩歌在抒情和敘事兩個方面都有收穫,這是漢代樂府為中國詩歌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
如漢樂府中的《東門行》敘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出了城門東就再也不想回家了,可那畢竟是自己家,畢竟還有老婆孩子,再難心也得回去。可剛進家門悲愁再由心起,米罐不足鬥米,衣服架空空如也。這可怎麼活?無奈之下,他選擇了反抗,再次準備拔劍而去,孩子的母親見狀牽著丈夫的衣襟哭起得死去活來,哀求道:別人家希望富貴,我情願和你喝粥度日,求只求咱們一家人團團圓圓。你這一去一旦有個三長兩短,你讓我們這孤兒寡母何以卒歲?豈不是家破人亡嘛!你不衝我的面兒,還要衝老天爺和我們的孩子的面兒,千萬不要犯傻。丈夫聽罷也猶豫起來,但最終還是狠下心來,大聲怒斥妻子說:你給我閉嘴,我已走得很晚了,咱們家現在就這個樣子,假若不豁出命去恐怕也都得餓死。再如《十五從軍徵》:說一個人十五歲就去前線玩命,到了八十歲才僥倖全命而歸。
剛到村口,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迫不及待地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老鄉黯然神傷,指著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說,那就是你們家。老兵走到家門前看見的不是親人迎接,而是無比蒼涼的景象:本來看家護院的狗通道現在經常出入的竟是野兔;家禽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竟然是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在外經年,迴歸故里,本應有家人熱情招待,哪怕是粗茶淡飯,可現在要想果腹只能自尋出路,老兵無奈,就地取材,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可孤零零一人而已,哪有吃飯的心情,不覺走出大門呆呆地望著東方,老淚縱橫。
這兩首詩顯然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悲劇小品一樣,有人物,有對話,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無疑是非常具有美學意義的完整的敘事詩。這類詩歌在漢樂府中佔到一半還多。要補充說明的是,說漢樂府對我國敘事性詩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不是說漢樂府裡面就沒有抒情詩了,那篇“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就是典型的優秀的抒情詩。
當然,最能代表漢樂府,最能說明漢樂府對於敘事詩貢獻的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和《陌上桑》,尤其是《孔雀東南飛》,正文357句,將近1800字,情節完整,敘事曲折,有生動的對話,鮮明人物形象,渲染烘托等敘述藝術手法運用的爐火純青。諸君若是記不住漢樂府敘事性的巨大貢獻,想想《孔雀東南飛》,想想劉蘭芝與焦仲卿曲折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會恍然大悟了。
漢樂府創作背景
漢代從武帝開始,就頻繁地發動戰爭,大量地徵調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毀壞。《戰城南》的筆觸不僅涉及到戰場上悽慘荒涼,還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空間,寫出戰爭造成的社會秩序的破壞、農業生產的荒廢。《十五從軍徵》,以“十五從軍徵”與“八十始得歸”寫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兩個數字之間巨大的距離令人心驚,它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造成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慘象。
漢樂府故事取材
熱鬧的場所***酒店、京都***,突發性的事件,都是作者喜好描述的物件。
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講述了具有完整情節的故事。如《婦病行》《孤兒行》、《孔雀東南飛》等等。有時情節還曲折多變。《孔雀東南飛》扣住蘭芝夫婦的堅貞愛情與封建專制的矛盾,展開了豐富而曲折的情節。蘭芝不堪刁難,自請遣歸,掀起波瀾;仲卿求情,似乎能平息矛盾,但焦母態度蠻橫,矛盾反而更加尖銳。焦劉分手前的盟誓,使矛盾稍緩。而蘭芝被逼再嫁,又使矛盾激化。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漢代樂府詩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寫人的手法十分嫻熟。或通過人物言行表現人物性格,或利用環境、景物襯托人物形象。《婦病行》《孤兒行》的細節、《陌上桑》中的對話、《孔雀東南飛》中人物的行為以及環境氣氛,都有效地刻畫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