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構造的論文

  建築構造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綜合性,它涉及到建築結構、建築材料、建築裝置、建築物理、建築施工等各方面的知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房屋建築構造柱

  摘 要:構造柱在房屋建築中的使用,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建築物整體性和抗震能力,文章介紹了構造柱的效能和作用,在構造方面的要求,施工時的常見問題以及保證質量的技術措施。

  關鍵詞:整體性;構造柱;質量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是提高建築抗震能力的一種措施。但是由於多種原因,許多施工單位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施工過程中沒能注意施工質量。這對於建築的整體質量帶來不利影響,給建築物帶來隱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構造柱的施工質量。

  1構造柱的效能和作用

  設定鋼筋混凝構造柱是提高多層磚混結構建築物能力的一種措施。構造柱在水平面上一般佈置在外牆轉角和內、外牆交接處,並與每層圈樑有可靠的連線;在豎向則要求沿整個建築物高度對正貫通,通過圈樑構成一個類似“小框架”的空間體系。它對提高多層磚混結構砌體的抗剪強度和抵抗水平推力的位移以及減少地震變形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據有關構造柱試驗研究資料表明,在多層磚混結構房屋中設定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一般牆體抵抗外力的強度最大可提高20%,牆體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當牆體發生約12 cm的側向位移時,仍可承受035MPa的垂直壓力而不倒塌。構造柱和圈樑的共同作用,可對砌體變形起約束作用,並能承受較大的塑性變形。

  2構造柱在構造方面的要求

  2.1多層磚房構造柱應符合以下要求:最小截面可採用240×180mm,縱筋宜採用4412,箍筋間距不宜大於250mm,且在柱上下端適當加密。7度時超過六層,8度時超過五層和9度時縱筋宜選用4414,箍筋@≯200ram,房屋四角處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

  2.2構造柱與牆體連線應砌成馬牙槎並沿牆每隔500mm設2根拉結筋,每邊伸入牆體內   2.3構造柱應與每層圈樑連線,隔層設定圈樑的房屋,應在無圈樑樓層增設配筋磚帶;僅在外牆四角設定構造柱時,配筋磚帶在外牆上應伸過一個開問:其它情況下,配筋磚帶應在外縱牆和相應橫牆上接通。配筋磚帶的截面高度不小於四皮磚,砂漿強度不低於M5。

  2.4構造柱按構造設定,不需單獨沒置基礎。當基礎頂部設有圈樑時,構造柱可錨固基礎圈樑中。

  3構造柱的質量的常見問題及其原因

  3.1箍筋、拉接筋設定不能滿足規範規定

  牆與構造柱應沿牆高第50cm設定2根水平拉接鋼筋連結,每邊伸入牆內不應少於1m;在構造柱與圈樑相交的節點處應適當加密柱的箍筋,加密範圍在圈樑上、下均不應小於六分之一層高或45cm,箍筋間距不宜大於10cm;構造柱的豎向鋼筋可用綁紮接頭,其綁紮接頭長度1d,一般為35d,在綁紮段內的箍筋間隙不應大於10cm上述幾點除牆體拉接筋尚能保證***也不完全是間距50cm***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幾乎均最有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術素質差。

  3.2樓層間構造柱軸線錯位

  在澆注混凝土時不認真調整鋼筋骨架,在這層砌築完畢而進行下層砌筑前的放線時,便發現下層構造柱歪了,因此在這一層又給到正位,便造成了上、下層不貫通,軸線移位的現象。

  3.3造成構造柱“亂根”的原因

  因構造柱的施工過程是,砌築完一層後,往預留的“柱腔”內澆注混凝土。由於“柱腔”經歷了整個一層的砌築時間,其根部普遍夾有砂漿、磚渣等雜物,又由於混凝土是澆注到圈樑一平,在吊裝完樓板,砌築完牆體後,在構造柱根部出現比樓板低12mm的“柱坑”,在“柱坑”內的雜物很難清除乾淨,澆注混凝土後便在此處形成“爛根”現象。

  3.4構造柱斷條

  由於構造柱內的箍筋、牆體拉接筋、圈樑鋼筋等交織在一起,而且鋼筋排放、綁紮又不規則。在圈樑和構造柱同時澆注的過程中,定會阻礙混凝土的下落;在築施工時有時會不小心在“柱腔”內掉進並卡有磚渣,阻礙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樑和構造柱時,所採用的河石又往往都是級配不好的砂漏,如果有大石塊存在,也會使構造柱造成“斷條”現象。

  4混凝土存在的問題

  4.1混凝土接搓不好。混凝土澆搗前未清除模板內的木屑、碎磚、落地灰等雜物,也不用水清洗,使前後兩次澆灌的混凝土不能緊密相接,構造柱的整體性不能保證。

  4.2露筋和麻面。支模前,鋼筋骨架上沒有綁紮混凝土保護層墊塊,致使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同時,有的鋼筋位置不準,造成露筋現象;混凝土澆注前,模板和馬牙搓磚牆未作充分溼潤,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磚牆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現麻面和酥鬆現象。

  4.3“跑漿”。一方面馬牙搓兩側面的磚牆表面不平整,模板與磚牆之間縫隙大,另一方面,模板拼縫不嚴密,形成“跑漿”。

  4.4空洞和“斷層”。有的澆搗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動器,盲目採用搖晃鋼筋骨架和敲打模板,代替振搗,造成嚴重質量問題: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實,馬牙搓內混凝土不到位,磚牆與構造柱結合不緊密,拆模後,空洞和“斷層”現象多;二是鋼筋骨架普遍出現“散架”和移位。

  5保證構造柱施工質量的技術措施

  首先要提高施工單位對增設混凝土構造柱必要性的認識。根據工程的不同施工條件和設計要求,有針對性地制訂保證構造柱施工質量的技術措施,並嚴格執行。具體措施如下:

  5.1對於嵌在牆體中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一般是先砌縱、橫牆,在牆體砌完後形成“柱腔”,即預留構造柱的位置。構造柱隨著牆體和圈樑的分層砌築和澆注,進行分柱段施工。為了,保證構造柱的中心線在同一條重直線上,必須使預留的“柱腔位置準確。因而砌築時要經常檢查構造柱鋼筋骨架的垂直度,鋼筋骨架吊直校正後立即用牆體拉結筋固定其位置。然後在澆築、振搗混凝土前將構造柱中心線引向圈樑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鋼筋骨架中心與柱中心線對齊。這樣才能保證構造柱的正確位置。

  5.2設計為馬牙搓的構造柱,從每層柱腳開始,砌築時必須嚴格執行先退後前的原則,阻保證柱腳為大斷面。每一馬牙搓的齒高一般約為30cm***5層磚高***,齒深不小於6cm。當齒深為12cm時,其上口採用一層進6cm、再一層進12cm的方法,使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證澆搗密實。

  5.3鋼筋骨架應隨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綁紮點要牢固可靠,避免錯位和滑移。豎向搭接頭長度一般為35d.構造柱箍筋應在圈樑上下均不小1/6層高或45cm高度內,箍筋間距不大於10cm.對於沿牆體每隔500mm設定一道2根06拉結筋的要求,必須嚴格要求砌築者隨砌隨放,並保證放入固定在密實的砂漿水平灰縫中。

  5.4嚴格執行配合比攪拌工藝要求。粗骨料位徑宜用2cm下,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澆注時要按規定留置相應試塊。

  5.5構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澆灌的,一般每層作為一個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於2m.每層柱的底部預留清掃口,便在澆灌前清掃柱模板內的砂漿、木屑、磚碴等雜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澆築、振搗前,對銜接處的舊混凝土面需剷除鬆動石子,並用水沖洗。再用構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鹹水泥砂漿,鋪在舊混凝土面上,厚度為1~2cm,保證新舊混凝土結合有可靠的質量。

  5.6構造拄振搗操作要設專人負責。澆注過程中設人對澆注柱段進行觀察,以免出現漏漿、過振、中間受阻混凝土澆注不到位等現象。澆搗柱混凝土時,宜用插入式振搗棒分層振實。振搗棒隨振隨撥,分層振搗厚度不超過300mm_為宜。振搗時嚴禁振動磚牆、鋼筋,以免造成牆體鬆動、拉結筋脫開或鋼筋骨架變位。澆注前必須澆水淋溼磚砌體和木模板,並封閉清掃口。構造柱與圈樑相交處必須同時澆搗。

  總之,正確使用構造柱,是改善砌體結構抗震效能的重要措施,它與圈樑共同作用約束了磚砌體的開裂,使裂縫不致進一步擴充套件,既使開裂也不致於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組成的結構獲得可觀的抗變形能力。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