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認知語境對手機簡訊人際交琉的響
論文摘要:認知語用學為話語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援。本文運用認知語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識、語言上下文知識、背景知識和社會表徵***來解釋其對手機簡訊人際交流的影響,從而得出這四大要素是如何參與簡訊話語含義的推導以及其動態的啟用過程。
論文關鍵詞:認知語境;背景知識;動態語境;語境暗含
一、前言
自從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於1986年問世以來,一種全新的研究人際間語言交流的方法應運而生,關聯理論與認知科學的結合為語用學研究進一步拓寬了道路。如何更好地解釋語言交際中的話語理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語用學家們苦苦思索的課題,也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雖然關聯理論並沒有構建系統性的理論框架,但是當中提出的很多概念對我們解釋上述的問題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本文深入探討了關聯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認知語境,從認知語用的角度分析了這一概念對一種新興人際交流方式——手機簡訊息的影響過程。
在傳統語用學研究中語境被認為是一個靜態的因素,由語言使用者選擇並用來解釋含糊話語。但是漸漸的一些學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正確,Meym經提出“語境是一個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概念;它被理解為連續變化的環境,從廣義上來說,這使交際參與者得以進行互動,並使他們互動的語言表達變得可以理解”。越來越多的學者支援Mey的這一觀點,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認知語境概念與這種觀點也是不謀而合的,他們用[假設或新信g+N關卜***語境效果***一語境含義的公式取代了Grice的推導公式【命題+語境】一含義。Sperber和Wilson的公式中多了一個語境效果,它是建立在舊資訊基礎上,結合新資訊而產生的。語境效果在整個話語推導過程中起著過渡作用,為最後得出語境含義做好準備。當話語的新資訊與語境假設之間出現下述情況之一時,就會取得語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也把它稱為“認知效果’,***。
***1***新資訊加強了現時的語境假設;
***2***新資訊與現時的語境假設出現相互矛盾或牴觸;
***3***新資訊與現時的語境假設相結合,產生了語境隱含。
由此可見,在關聯理論中認知語境是一個動態地參與話語解釋的因素,通過對語境效果的增加或刪減以達到關於話語的最佳理解。
熊學亮教授把認知語境歸納為四大類。他認為認知語境包括語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識、語言上下文知識、背景知識和社會表徵,其中前三個方面屬於語用範疇。要全面的瞭解認知語境對話語解釋的參與過程,就要分別地來看這四個方面的參與過程,尤其是前面三個方面。筆者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研究了認知語境是如何動態地參與手機發送的簡訊息的交際過程的。
三、認知語境對簡訊息交流的影響
筆者設計了一份簡訊息的收集卷,分發給30位在校學生。要求每位學生如實記下10個回合的簡訊息***每個回合只需雙方各參與一次即可***,這些短訊息可以是連續的,也許可以是各自獨立的。然後要求每位學生在每段連續的短訊息***也許是一個回合,也許是多個回合***後面根據所給出的l2個選項選擇符合本次對話的項填在後面的括號中。最後得出如下結果:有60%的學生認為,即使沒有看到對方的手機號碼也可以直接判斷出簡訊息的來源是哪裡***選項10***。如果雙方沒有共有的背景知識,那麼這一點便很難實現。而有43%的學生認為,是身邊的環境讓他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所以選擇傳送簡訊息給特定的人***選項6***。之所以會將此情此景傳送給某個人,是因為簡訊息的傳送人認為對方跟這一切是有某種關聯的,或者說能引起共鳴的。從研究中我們發現,認知語境的四個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簡訊息的交流過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識的影響最為突出。比較這四個方面,筆者認為背景知識是人腦中高度結構化、內在化了的知識結構,因此在簡訊息這種非面對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會比較突出。總之,認知語境對簡訊息交流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其四個方面的影響程度卻又是有差異的。那麼,這四個方面在參與簡訊息交流的過程中是否經歷了一個先後啟用的過程呢?
筆者根據這一問題,設計了一份問卷,分發給另外60位在校學生。結果顯示***以問卷中部分題目為例***,下面這一題47.3%的受試的選項為B,也有41.8%的受試選擇了D,這兩個選項的選中率相當。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車站,剛買了票,人挺多,你到時最好提前買讀完這則短訊息對話,你首先想到的是:
A擁擠的車站
B說話人Y並沒有怪X
C下雨天對X來說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對X的關切
下述第2題也設了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半數的***50.9%***受試選擇了A,而第二個問題中76.4%的受試選擇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來是否逮住帥氣的小公鼠
Y:沒有,差點中了鼠夾死翹翹。
你在理解這則短訊息對話的時候,
A想都沒想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B需要稍微想一下才明白
C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D這種擬人方式你也會用
在以下四項中選擇你最先想到的一項:
A老鼠的形象
B說話人可能經常以老鼠比做自己
C說話人都彼此關心對方有無男朋友的問題
D老鼠被認為是令人討厭的動物
第一段簡訊交流中,如果分析一下各個選項的話,可以推斷在認知理解的過程中選項D比選項B更進了一步,因為在這段短訊息交流中,x的行為主要是抱歉,所以,Y的首要意圖肯定是要表示他是接受還是拒絕道歉,那麼,選項B表示Y接受了道歉並不責怪X,而選項D在此基礎上又表達了Y對X的關切之情。而簡訊息交流二中我們也不難注意到絕大部分受試能輕易理解簡訊息所傳遞的內容。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似乎很難看出在整個理解簡訊息交流的過程中四個構成認知語境的成分有任何先後的順序。參與問卷的受試一般都只注意到了每段會話的意圖,卻並沒有真正反映出在這個短暫的理解過程中他們腦海中所經歷的步驟或軌跡。預料到這一可能的結果,問卷的後半部分設計了幾個相對較主觀的題目。下面第3題要求受試將自己設想為簡訊傳送者Y,並將所給出的四個選項按照在他們腦海中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出來。
③x:我手機充值了。這幾天你幹嘛了?
Y:什麼時候停機的?昨晚流浪到哪裡了?
調查結果顯示45.5%***絕大部分***的受試把選項A排第一位,即Y於上一晚發簡訊給X,而X沒有做出任何回覆,當看到此簡訊後才知道原因是x的手機昨天停機了。40%***絕大部分***的受試將選項B放第二位,意即他們認為昨晚Y無法與x聯絡上,故做出了昨晚x可能到外面玩耍的猜測。而選項C和D大多數受試都排在後兩位,選項C的意思是手機停機後需要使用者即刻衝值才能繼續使用,選項D是簡訊傳送者x問Y這幾天幹嗎了,而Y卻想知道X這幾天所做的事情。
從上述這段手機簡訊交流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在理解這種特殊的非面對面會話中,認知語境各構成要素在被啟用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存在。根據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參與處理新資訊的認知語境主要是個體已有的舊資訊的一部分,參與推理的認知語境***已有舊資訊***與新資訊相結合從而產生語境效果。再來看簡訊息交流3,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邏輯來分析的話,我們可以排出C、A、D、B這樣的先後次序,首先,從X‘‘我手機充值了”這一新資訊使人聯想到手機曾經停機了所以需要衝值***選項C***;接下來,在C的基礎上,Y就能理解為何昨晚X沒有對自己的簡訊做出任何的迴應了***選項A***;然後X問Y這幾天幹嗎了,而Y並沒有直接回答這一問題,因為後者更急切的想知道X昨晚所做的事情,於是反問對方“昨晚流浪到哪裡了”,因而沒有滿足X的要求***選項D***;最後,很明顯Y真正關心的是x昨晚是否出去玩樂了***選項B***。具體的來看,選項C在認知語境中是參與會話交際雙方的背景知識,憑藉著雙方的背景知識以及會話上下文,簡訊傳送者Y不難推斷出選項A的內容。而選項D和B,除了依賴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外,還需要Y對x的生活有一定的瞭解,並加上對X可能會去玩耍的場地、氛圍的想象,我們認為這體現了認知語境中的情景知識因素。於是,我們得出認知語境各要素在參與簡訊交際理解過程中經歷了這麼一個先後啟用的過程:背景知識、上下文、情景識。大約有10.9%的受試所做的問卷體現了這樣的思維過程。
熊學亮教授在解釋單一會話推導理論的時候,他強調話語理解主要依賴於認知語境。他認為話語參與者在理解會話時,首先啟用的認知要素是情景知識,如果這項不奏效,那麼下面將參與理解的要素先後是工作記憶和思維知識結構。在這裡工作記憶指的是會話雙方剛剛講過的內容,即上下文知識,而思維知識結構說的是存在於會話參與者腦海中的背景知識和社會心理表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常的面對面會話和我們所論述的簡訊交流的不同之處,在面對面會話中首先被啟用使用的是情景知識,而簡訊交流中則是背景知識。這恰好體現了手機簡訊交流的特點,那就是會話雙方並不同處於一個具體的情景或場面中,他們所能呼叫的是想象中的對方的場景。’所以,簡訊的交流就更多的依賴於背景知識的參與了。
四、結語
認知語用學強調人的認知在參與語言理解和運用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認為不能單純的通過分析話語結構、上下文知識來理解會話,更重要的是通過認知這一活躍的中間層,特別是其各個構成要素的全面參與、啟用,從而產生了反映最接近於會話參與者真實意圖的會話含義。現今社會發展迅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興交流方式,而手機簡訊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種。這些新興交流方式的廣泛流行就勢必引起我們的關注,而對他們的分析解釋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順應時代發展的。如果停留在傳統的語用學對話語的解釋上,我們就很難分析更為抽象、複雜的現代交流方式,因此,認知語用學為新的話語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援,必能將會話含義研究推倒一個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