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基礎會計論文開題報告

  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如何將枯燥的會計理論知識與會計實踐操作技能有機結合一直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關注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本科基礎會計論文,供大家參考。

  本科基礎會計論文篇一

  中職學校基礎會計課堂教學策略

  【摘要】

  針對中職生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不強、厭學情緒嚴重,基礎會計教學難度大的現狀,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學內容,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激發中職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從而提高中職學校基礎會計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職 基礎會計 教學效果

  基礎會計不僅是會計專業的一門入門課,也是經濟專業和管理專業的必修課,其課程特點是專業概念抽象難懂,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會給基礎知識較差的中職生帶來很大的障礙,學生上課玩手機、睡大覺的現象大有存在,嚴重影響基礎會計課堂教學效果。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學生方面的原因是中職學生初次接觸基礎會計課,而且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學習動力,厭學情緒嚴重等;教師方面的原因是講課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後,不注意活躍教學氣氛,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如何提高中職生學習基礎會計的主動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基礎會計課堂教學效果,是中職學校基礎會計教師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

  一、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摒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放下“架子”,為學生創造民主、輕鬆、和諧、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一個接納性、寬容性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煥發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

  1.把微笑帶進課堂

  學生是富有情感的人,教師不同的情感表現很容易傳染給學生,所以“把微笑帶進課堂”是很重要的。當教師板著臉,極嚴肅地走進教室時,學生看到老師陰沉的臉,心想:老師今天心情不好,我得小心點!於是學生會變得小心謹慎,不敢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整堂課死氣沉沉;反之,當教師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時,學生也會露出陽光燦爛的笑臉,因為良好的情緒會感染學生,學生內心感到愉悅並以輕鬆的精神狀態投入課堂學習,敢說、敢問、也敢與老師討論,課堂氣氛活躍了,課堂教學就算成功了一半。

  2.把幽默帶進課堂

  幽默常常給人帶來歡樂,把幽默融合到教學中,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基礎會計的術語很多,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教師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解各個抽象複雜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感到形象生動而倍感親切。例如,在講解固定資產的概念時問學生“學校實驗室的數控車床開著開著會不會變成睡覺的木床?宿舍樓住著住著會不會變成茅草屋?”,學生全都開懷大笑,明白固定資產有一個特點是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的實物形態不變;在講解錯賬的更正方法時模仿學生平時更改作業的動作,橡皮沾點口水塗塗、撕掉重做、透明膠粘、塗改液塗改,等等,教師幽默誇張的動作能讓學生心情放鬆,思維敏捷。

  3.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

  走下講臺講課可以拉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能讓教師找到一種輕鬆自然的感覺,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教師適時地走到學生當中去,利用手勢、眼神和走近的動作對學生進行暗示,用目光的交流流露出對學生的關注,學生能從老師的目光中感受到溫暖,獲得信任。教師高高在上的形象沒有了,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輕鬆愉快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4.以欣賞的眼光看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及方法上的良好行為,還要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的積極表現。比如,學生填寫會計憑證和賬簿,雖然填錯了,可是字寫得很工整,教師要表揚學生態度認真,字寫得規範。教師的一個“對”字、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點頭的動作,都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讚賞能融洽師生關係,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講解深入淺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有很多抽象難懂的專業概念,教師深入淺出地講解這些專業概念,把抽象變具體、深奧變通俗、複雜變簡單,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教學效果。

  1.實物展示,使抽象內容具體化

  學生第一次接觸會計課,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見過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對學生來說這些都是抽象的。在講授會計憑證之前,教師去企業收集真實的經濟業務原始憑證,如發票、收料單、入庫單、收料憑證彙總表、差旅費報銷單、限額領料單、銀行的收賬通知,等等,對這些憑證進行加工、整理後拿到課堂上直接給學生看,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和比較,教師適當提示,學生就能容易地區分原始憑證的種類。在講授會計賬簿的分類時,教師也把所有種類的賬簿、賬頁拿到課堂上給學生看,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能輕輕鬆鬆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

  2.聯絡實際,使深奧內容通俗化

  基礎會計的術語很多,學生會感到很深奧,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去講解各個術語,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容易。例如,在學生學習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會計要素時,可以舉例子說明,學生的現金、銀行存款、手機、衣物等屬於資產,向其他人借的錢屬於負債,家長給的錢或自己打工賺的錢屬於所有者權益。通過列舉生活例項講解,學生不僅對所講內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而且感覺到會計課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

  3.總結規律,使複雜內容簡單化

  在基礎會計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都是有規律的,在教學中善於總結規律,把複雜零碎的教學內容簡單化,便於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例如,借貸記賬法的賬戶結構是最複雜的內容,也是學生最難掌握的內容,教師在講解賬戶結構時,可以把學生已經掌握的會計等式變換成: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規律是等式左邊的各類賬戶增加額記入左邊***借方***,等式右邊各類賬戶的增加額記入右邊***貸方***;餘額的方向跟增加額的方向在同一邊;在計算期末餘額的時候總結一句話:同方向相加,反方向相減。根據這個規律,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五種型別的賬號結構。

  三、靈活變換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

  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資訊化教學手段,根據課程的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直觀演示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下載資料、製作課件、錄製微課輔助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展示,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可以解決學生差異大的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音樂和動畫,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一些操作步驟的時候,以視訊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能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直觀;把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的填制步驟製作成一個個微課,並通過QQ群傳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進行預習複習,解決好的學生感覺重複而差的學生感覺不滿足的個體差異性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舉例說明

  在基礎會計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講解一些實際案例,可以促進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例如,在講解期末餘額的計算方法時,如果直接把公式***期未餘額=期初餘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給學生,學生剛剛接觸這門課,理解起來會很困難,可以先從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入手,9月30日國慶節放假前學生自己口袋裡還剩10元錢***10月份的期初餘額***,10月7日從家裡帶來600元***增加額***,10月份共用了520元***減少額***,那麼10月期末還有多少元?學生很快算出是90元,根據這個例子去理解前面的公式會比較容易。在講授企業基本業務活動的會計核算這一章時,從資金籌集到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利潤分配過程,每一過程都列舉相應的例項,可以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情景模擬

  基礎會計中的很多經濟業務是由購買和銷售兩方來完成的,由於購銷雙方的會計分錄和賬務處理不同,往往會給學生造成混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採用情景模擬教學法,講授採購業務核算時,學生扮演購買方,教師扮演銷售方,由學生出錢,教師出票據,交易成功之後,由學生編制會計分錄,講銷售業務時,購銷雙方交換角色,在模擬操作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對於相同的經濟業務,站在不同立場上進行賬務處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性,還可以讓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好地掌握財務處理技能,是提高中職校基礎會計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好方法。

  4.任務驅動

  教師把每個學習內容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解成一個個容易掌握的小任務,在完成一個個小任務的訓練中,讓學生一個個地去吃透和掌握,可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有助於學生獲得學習基礎會計的信心。例如,講授編制試算平衡表時,教師如果僅僅在課堂上講如何如何操作,學生聽過之後什麼也記不住,而且學生看到那麼大的表格,那麼多的資料,心裡會很恐懼,如果把整個過程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分成三步:填制期初餘額,登記本期發生額,計算期末餘額。學生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步,信心倍增,接著按照每筆經濟業務的會計分錄小心翼翼地計算和填制本期發生額,最後按照期末餘額計算公式計算期末餘額,這樣一步步下來,學生最後就把看似複雜的試算平衡表編制出來了。任務驅動法讓學生既掌握基礎會計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又掌握會計基本操作的技能,也更符合企業的職業需求。除了上述的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採用設問法;為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可採用懸念法;為引導學生的課堂表現欲,增加課堂趣味性,還可以採用小品、辯論、競賽、猜謎語、做遊戲等活動形式展開教學。綜上所述,在中職學校基礎會計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據中職生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從而提高基礎會計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韋雁玲.基礎會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袁良榮.優化《基礎會計》課程課堂教學模式[J].會計之友,2011***08***

  [3]張曉霞.淺談中職《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資訊,2012***06***

  [4]施群輝.讓“快樂教學”走進《基礎會計》課堂[J].考試周刊,2011***14***

  本科基礎會計論文篇二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

  摘要:

  會計專業課堂是一項基本性學科,在社會發展與企業建設中都是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特別是當今對人才的大力需要,在教育方式中其成為了人們主要關注的焦點。要提高學生在會計學習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和創新,就要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所以在本文中對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概括,從而找出具體的措施來實現教育質量。

  關鍵詞:《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和建設,大力發展會計專業人才成為社會的主流方向。一個會計人才不僅僅在理論知識上要能夠熟練的進行掌握,在技能方向和實踐應用上也要能夠實現更大的創新和發展。在我國企業和經濟的發展需要實踐中,《基礎會計》課程的開展已經成為教育探索中的主要工作。

  一、“教學做”一體化概述

  “教學做”一體化主要是將學生與教師發展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也是發展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統一教學,在會計教學的實施方向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利用統一的專案組織學生實現教學的,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以及課程內容上都能更深化,從而發揮學生與教師的友好交流[1]。它也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在主要學習課堂上,以實踐教學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從而使學生體驗會計職業的發展和創新。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教學中,不僅強調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向,也提高了教師隊伍在教學方式上的發展和更新。

  二、《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對策

  ***一***轉化教師觀念

  教師是整個教育的主體力量,在實際教學中就要以學生的發展和健康成長為主要依據和核心力量。所以要改變傳統以教師教學的主要觀念,發揮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探索知識期間能變為學習的主動實踐的創造者。學習課堂主要是面對學生來建立的,只有學生髮揮主動學習能力,自己構建知識脈絡,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的教學目標。

  ***二***建立教學標準

  教學的考核制度是對學生在學習中的總結,只有建立相關的考核標準才能實現檢查課程的良好效果。在《基礎會計》考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特別是學生在實踐方向上的改變[2]。《基礎會計》學習主要是理論和技能兩個方向,根據學生在課外以及課內的分值來取得相應的證書。不僅僅如此,教師在建立評價方式中,還要關注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潛能,對自己的實際教學建立相關的體系和標準,在各種渠道方式中完成系統的教學理論,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使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夠應對新時期的教學改革。

  ***三***發展教學新模式

  多媒體教學模式是當今發展教學手段的主要方式,在這種教學手段的應用方式上,不僅使主要的教學內容直觀的體現在課堂中,也增加了整個課堂的知識量,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基礎會計》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方式中的圖片資訊、表格資訊以及各種形式將學生帶到真實的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的瞭解會計資訊在發展期間體現的意義和實現的價值因素。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也發揮了重要的積極意義,例如學生賬簿的種類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單純的理解概念可能會到導致學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將賬簿主要的類別、結構明確的區分開來,使學生在認識能力和感官能力上都能積極調動起來,從而提升會計教學水平。

  ***四***推動教師隊伍

  良好的教師隊伍是整個學校發展和整個教育發展的主要資源,只有強大的教師隊伍,才能實現更好的教育發展和學習的經濟建設[3]。所以實現一體化的教學就不能脫離教學隊伍的建設,對於學校來說,應加大投資力度,對教師的知識培養教育、參與實踐實習教育以及實現知識的更新意識等多種方式都要經過更深的瞭解和改善。使教師在實際的發展教育中不僅能瞭解會計在企業實施中的重要性,也能在實際教學中收集更多的教學資料,從而發揮教師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主要教育方向。而且,教師之間還可以開展互相交流活動,組織相關的會計專業優秀人才到校園中實施演講,對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結構進行改變和更新,從而實現教學改革的新時代發展。

  三、結論

  《基礎會計》學習在“教學做”一體化建設期間,改變了系統的教學模式,為教師的實際教學和學生的發展創造重要的實際意義。“教學做”一體化的主要意義是實現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將做與學實現統一的方式。不僅發揮了學生在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上的應變能力,還實現了《基礎會計》課程的系統性理論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實際教學質量也得到較大的提高。財

  參考文獻:

  [1]毛智敏,王明忠.教學做一體化模式下基礎會計課程內容的整合[J].商,2013,19:182.

  [2]江培新.對中職學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職業技術,2013,09:23-24.

  [3]黃娟蜀.高職會計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以《會計基礎》課程為例[J].財會通訊,2012,27:30-32.

  本科基礎會計論文篇三

  中等職業學校基礎會計教學改革

  【摘要】

  會計專業是中等職業學校的重點專業之一,其主要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能力的中等技術型人才。這要求在會計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的模式,改進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貫徹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並重的原則以全面提高學生就業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基礎會計 教學方法

  改革《基礎會計》是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必修課,也是會計行業的入門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對此課程在教學中應“重基礎、重實務、重技術”,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專業學習能力,為學習會計專業其他課程奠定堅實基礎。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基礎會計教學嘗試了一些改革,具體做法如下:

  一、調適《基礎會計》教學內容

  1.調整課程體系

  根據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實操性,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基礎會計總課時90課時,其中調整實踐課為40課時,佔總課時的44%。同時,制定實踐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經濟業務的會計憑證填制方法、各種賬簿的登記、結賬、對賬、錯賬更正、編制會計報表等處理程式。

  2.調整教學內容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以“加強實踐模組教學,突出崗位技能”為重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增減。增加即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相關財經紀律、法規的引入,還可以增加一些會計憑證的填制稽核、賬簿登記、編制報表等內容的實踐操作,以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減少,主要是針對教材中那些不太重要又很難懂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少講或不講。

  3.調整教材內容順序

  在基礎會計教材中,其順序通常是先講解借貸記賬法,然後是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之後才講解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首先,講解借貸記賬法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直觀的表達,此處還需要引入各種經濟業務對其進行解釋說明,這兩章內容是不可分開的。其次,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的前提都是要學會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所以嚴格按照教材上的順序進行講授,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擾,讓學生不清楚所學內容最終要做什麼。但是,按會計實際工作順序重新調整先講解借貸記賬再講授主要經濟業務核算之後是會計憑證、會計賬簿,這樣教學內容更加具有條理性,讓學生更能明確自已要做什麼,教學效果會更明顯。

  二、改進教學方法

  《基礎會計》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講練法、講授法為主,對教材逐章逐節進行介紹。教師講,學生聽,過於枯燥而抽象的理論知識介紹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導致學生放棄該學科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與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理論教學

  ***1***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以提問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思維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逐層深入最終由學生提出解決問題辦法。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更願意接受那些與他們熟悉的生活相貼近的學習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一些與現實生活、生產實際聯絡緊密的問題來啟用學生的思維興趣,激發她們的求知慾,給學生創造積極思維的條件和思路,從而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同時要講究在課堂上“精講多練”,只講知識要點,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探討。

  ***2***多媒體教學方法資訊化時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課堂中,它能將教學內容用文字、圖片、聲音於一體的方式形象生動的傳遞出來,將學生帶入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中,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學中,如以傳統的講授方式介紹會計憑證和賬簿、報表時,用口述和板書方式都很難將憑證、賬簿、報表的格式表達清楚,並且浪費了大量時間。但如果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將會計憑證的填制、登記賬簿、製作會計報表演示出來,就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雙主體,互動式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為課堂的主體,單向教學,不與學生互動,教學效果難以保障。而互動式教學讓學生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體參與到其中,師生互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相互交流、溝通、啟發以此達到相互提升。例如,我在講解主要經濟業務核算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例項時,我將學生的名字與例項相結合,如經理某某某、採購員某某、出納員某某某,用的是班級學生的名字,學生覺得課堂很有趣兒,同裡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在課堂小結中我會請同學對本節課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進行總結,如果總結的不足,我再找其他同學進行總結,這樣既能鍛鍊學生的能力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2.實踐教學

  理論教學已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對學生未來從業卻是遠遠不夠的,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還要狠抓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可採用“任務驅動法”將教學內容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根據任務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完成相應“任務”。

  ***1***單項任務實訓單項任務實訓即按照會計處理程式,將其分解成填制和稽核原始憑證、填制和稽核記賬憑證、登記各種賬簿、對賬、編制會計報表等多個訓練專案,每個專案做為一個單項任務,有針對性的開展定項技能實訓。因此,在學習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這些章節時,就應在理論教學之後,安排實踐教學,舉一些典型的經濟業務讓學生多練習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同時也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實踐的應用中。

  ***2***綜合任務實訓會計處理程式是將各個單項環節有機聯絡起來的,將各個專案融會貫通。學生在瞭解各單項專案後,將其連貫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即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發生後從取得和填制原始憑證開始依次為填制和稽核記賬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彙總表、登記賬簿、編制試算平衡表、更正錯賬、編制會計報表所有環節的模擬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

  三、改進考核評價方法

  以往《基礎會計》的考核成績主要由平時成績和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部分構成,比例依次為10%、20%、70%。並無實踐教學成績。期中和期末考試形式也是閉卷筆答形式。然而這種傳統的考試方式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因為試卷無法反映出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只注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評價。為此,我們要改進傳統的制度。對於該課程的考核要採取理論考試與實踐能力展示相結合的制度。具體分值比重為:

  1.平時成績10%

  平時成績的依據主要有學生的出勤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成績、階段測驗成績。

  2.理論測試40%

  測試的內容主要是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期中考試,採取閉卷筆試方式。

  3.實訓操作50%

  ***1***單項實訓操作20%、單項實訓操作分別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內容進行階段性測試。

  ***2***綜合實訓操作30%。綜合實訓操作於期末進行考核,考核內容覆蓋會計憑證的操作、賬簿的操作、報表的操作、錯賬更正。操作時間為2—3小時。以此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能夠客觀真實的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我們在會計教學中應當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學情,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就業的基本能力與基本技能,使其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玉森陳偉清:基礎會計***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黃明郭大偉:企業會計模擬實訓教程[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馬智祥,論職業院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1,***09***.

有關本科基礎會計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