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地方財力可持續增長的思考

近年來,臨安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臨安市財政收入步上持續穩定增長的軌道,為實現政府職能、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提供了必要的財力保障。但隨著中央、省市調控力度的逐步加大,縣(市)財政減收增支因素逐年增多,地方財力增勢趨緩,財政支出壓力增大。如何積極應對政策調控,研究探索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財力增長新機制,成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財稅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對近五年來全市財政收入、可用財力增長狀況進行剖析,分析地方財力增勢趨緩的原因,尋求促進地方財力可持續增長的途徑,努力為加快構建杭州西郊現代化生態市做出新貢獻。

一、近五年來臨安市財政收入增長狀況
1. 財政收入規模明顯擴大。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財稅經濟觀,充分發揮財稅職能優勢,運用“四兩撥千斤”的理財機制,積極促進全市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財政收入平穩增長提供了穩定的稅源。同時,我們堅持依法治稅、規範管理、應收盡收,不斷加強稅費精細化管理,為財政收入較快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從表1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從62568萬元增加到147046萬元,年平均增長23.4%;其中,中央“四稅”收入從35065萬元增加到66661萬元,年平均增長18.1%;地方財政收入從27503萬元增加到80385萬元,年平均增長29.2%。財政總收入增幅高出同期生產總值8.3個百分點,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6%逐步提高到9.1%,有效增強了政府的財政實力。

2.財政收入結構日趨優化。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強分行業、稅種管理,在全省地稅系統率先制定《臨安市地稅局精細化管理方案》,加大對地方小稅種和薄弱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力度,使稅收增收結構從單一依靠主稅種向多稅種轉變,有效了優化了稅收收入結構。同時,我們制定並實施《臨安市非稅收入徵繳管理辦法》,加強對各類規費的“收支兩條線”管理,有效提高了市級財政的調控能力。另外,我們先後實施企業職工養老金徵繳改革、“五費統徵,四費合一”和“五費合徵”徵管新模式,有效增強政府的社會保障能力。從表2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43.9%提高到54.7%,地稅收入佔全部稅收的比重由43.9%提高到46.6%,營業稅、七個地方小稅種等純地稅收入佔全部地稅收入的比重由45.5%提高到60.2%,非稅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9.1%提高到13.9%,三次產業稅收比重由0.9%、65.5%和33.6%調整為 0.2%、64.7%和35.1%,財稅收入結構更加合理,為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財政體系提供了財力支援。

二、近五年來臨安市可用財力增長狀況
1. 地方可用財力增勢明顯趨緩。近年來,隨著國家巨集觀調控的不斷加強和中央、省市聚財力度的逐步加大,縣級地方財政增收空間相對縮小。雖然我們通過促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加強地方小稅種和非稅收入精細化管理、實施“五費統徵,四費合一”以及“五費合徵”徵繳新模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策性調整帶來的減收矛盾,但仍難以扭轉地方財力增長趨緩的態勢。從表3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可支配財力從84845萬元增加到149305萬元,年平均增長 14.9%;其中,地方可用財力從47826萬元增加到92363萬元,年平均增長17.5%。通過分析可知,隨著國家財稅和土地政策調整的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政府性基金收入、非稅收入的增收空間和規模大幅縮小,全市可支配財力起伏不定,可用財力年平均增幅低於地方財政收入11.7個百分點, 可用財力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7***%下降到62.8%。
2.地方可用財力減收因素日趨增多。近年來,影響地方可用財力增長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巨集觀調控政策對可用財力的影響。2004年以來,面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的形勢,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來自房地產、建築業等領域的稅收增幅明顯回落。從表4可以得出,2005年、2006年入庫建築業、房地產稅收分別比上年增長3.9%和2.9%,建築業、房地產業稅收佔全部稅收的比重由26.2%下降到20.5%,其中2006年入庫房地產稅收16211萬元,比上年下降1.7%。同時,國家實行從緊農用地轉用審批、將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預算等更加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減少,全市土地出讓淨收益從2003年的35000萬元減少到2004年的17000萬元,2006年雖略增到24700萬元,但仍比2003年下降29.4%。另外,為解決結構性偏熱、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壓力增加等問題,國家自2003年9月以來連續13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2004年10月以來連續9次提高存貸款利率、今年發行15500億元特別國債和調低2831種商品出口退稅稅率等政策,加上人民幣升值加快和基礎能源、原材料、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勢必會減少地方可用財力。
二是財稅政策調整對可用財力的影響。近五年來,國家對所得稅實行5:5和6:4分成、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以及省對市縣財政體制調整等政策,每年減少可用財力8000萬元;改農村教育費附加為地方教育費附加,每年減少可用財力收入2500萬元;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專案,每年減少可用財力5000萬元。另外,自2008年1月1日起將實施新《企業所得稅法》,內資企業稅率下降8個百分點,明年將減少稅收收入7000萬元。
三是出口退稅政策對可用財力的影響。2004年國家出臺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的25%由地方財政負擔,當年臨安市減少地方財力4135萬元。雖然2005年地方財政負擔比例從25%下降為7.5%,但2005年、2006年全市財政負擔仍達827萬元和1556萬元。近年來,我市外貿出口快速增長,自營出口額由2002年的12406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5651萬美元,年平均增長33.2%,出口退稅額由9112萬元增加到 32264萬元,年平均增長37.2%,預計對可用財力的影響將不斷加重。

三、促進地方可用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本思路
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部署,按照構建和諧社會和健全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對增加財政支出的呼聲日益高漲,財政支出範圍迅速擴大,既要保障正常的辦公、人員和專項經費外,又要保證各項法定支出的增長比例、各類達標考核和爭優創強的需要,還要向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生態環保、新農村建設和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傾斜,財政支出比以往任何時候的範圍更廣、增勢更猛、要求更高。同時,從近年來臨安市財政收入地方可用財力增長情況來看,地方可用財力增勢明顯趨緩。為此,我們要從四方面入手,把工作的重點放到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增加可用財力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上。
1.堅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治稅理財的新理念。面對國家巨集觀調控帶來的要素供給緊張、經濟形勢錯綜複雜、財稅減收增支因素增多等情況,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把貫徹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機遇,把落實省財政廳“三個三”工作舉措作為解決當前經濟財稅執行中突出矛盾、促進經濟財稅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手段,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全面樹立“著力扶持對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有利的稅源經濟、積極謀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財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越收越多,財政支出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講求使用績效”等理念,在促進經濟發展、組織收入、優化收支結構等方面開動腦筋,統籌做好生財、聚財、理財工作,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堅持財稅經濟觀,不斷壯大地方財源。經濟決定財政,緩解地方可用財力增勢趨緩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壯大地方稅源經濟,我們要堅持政策引導、資金支援、體制激勵和優質服務相結合,積極支援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著力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努力培育主體稅源。2006年臨安市工業增加值佔GDP的53.5%、工業稅收佔全部稅收的56.2%,工業成為臨安市國民經濟的支柱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此,我們要切實抓好市委市政府(2007)1號檔案的貫徹實施工作,對現有支援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進行完善、資金進行整合,用足用好國家財稅政策,爭取國家的各項補助、貼息等無償資金,積極推進工業平臺建設、招商引資、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重點扶持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迴圈經濟發展以及爭取企業上市,努力解決臨安市工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環境容量較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和規模效應不明顯等問題,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為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大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努力做大地方財源。2006年全市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494156萬元,比2002年增長51.2%,入庫第三產業稅收48607萬元,比 2002年增長1.58倍,地稅收入中第三產業稅收比重高達54.9%,第三產業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此,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家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多方籌措建設資金,用足用好現有財稅優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財稅扶持政策,對符合商貿服務業發展導向的專案給予財政扶持,通過財政政策推進一、二產業參與服務業發展,加快促進旅遊資源整合和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要大力扶持現代物流、資訊諮詢、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努力解決臨安市服務業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傳統產業比重過大和新型業態發展不足等問題,使現代服務業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安置就業的新渠道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點。
三是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夯實稅源基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紮實推進村莊規劃、村莊整治工作,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精茶葉、筍乾、山核桃等傳統優勢產業,拓展楊桐、香榧、果樹等新興產業,形成休閒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家樂”等產業連,積極促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為二、三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堅持應收盡收,不斷做大做好收入“蛋糕”。把培植財源與加強徵管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稅費的精細化管理力度,切實把稅源變成稅收、財源變成財力,不斷優化稅收收入和財政收入結構。
一是努力優化稅收收入結構。加強稅源的分析、預測、監控工作,全面研究巨集觀經濟政策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認真制定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增強組織收入的可預見性。完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行業最低稅負制度,加大對稅收徵管“六個率”的考核力度,不斷提高稅收徵管水平。堅持“抓大不放小”的治稅思想,鞏固對節能燈、五金工具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塊狀經濟的徵管,完善對餐飲、廣告、建築、裝潢、私房出租、村級集體經濟、承包承租、網咖和“農家樂”等薄弱環節的管理辦法,通過稅收政策的適度調節和徵管辦法的有效實施,逐步提高地稅收入的比重。
二是努力優化財政收入結構。貫徹落實《臨安市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暫行辦法》,加強對各類非稅收入的稅務化徵管,實現“收支兩條線”管理,並積極探索把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的有效辦法,不斷做大非稅收入盤子,增強市級財政的調控能力。完善社會保險費“五費合一”徵繳新機制,切實提高社會保險費徵收率,不斷增強政府的社會保障能力。
三是努力優化納稅環境。堅持嚴格執法、熱情服務,樹立“和諧稽查”新理念,繼續深化稅法宣傳、納稅輔導、責成自查和稅務約談等辦法,實行調研式稽查,不斷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同時,要加大專項檢查特別是對舉報案件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採用做假賬、兩套賬和賬外賬等手段偷逃稅款的違法行為,努力營造依法誠信納稅的良好環境。
4.堅持依法理財,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控、壓、保”和打造節儉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過快增長,努力壓縮高檔消費以降低政府執行成本,全力保障事關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市委市政府確立的中心工作和維繫民生的支出需要,真正做到有保有壓,財政支出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普惠”原則,支出的重點向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醫就業就學、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和社會治安等民生需求領域傾斜,使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最大的使用效益,維護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