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複習資料人教版科學

  科學是小學一門重要的學科,關於小學六年級科學需要複習哪些內容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六年級下冊複習資料科學第一單元

  1、放大鏡的鏡片特點:透明,中間厚,邊緣薄。人們把放大鏡叫作凸透鏡,它能把物體的影象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就發明了放大鏡。放大鏡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被廣泛使用。

  2、昆蟲種類繁多,分佈很廣,它們有著和其他動物不同的身體構造和本領。

  3、蒼蠅落在豎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還能在上面爬行,這和它腳的構造有關。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的翅膀上佈滿彩色小鱗片,其實是扁平的細毛。觸角形狀:蝗蟲、蟋蟀——絲狀,蝴蝶——棒狀,蠶蛾——羽毛狀,螞蟻——膝狀,天牛——鞭狀。

  4、科學家研究表明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種氣味,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

  5、草蛉是蚜蟲的天敵,七星瓢蟲吃蚜蟲。

  6、蚜蟲是黃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個蚜蟲只有針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鏡下我們可以看清它們的肢體。

  7、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花崗岩由雲母、石英、長石三種礦物晶體組成。

  8、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是立方體,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針„„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9、在17世紀,人們發現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明顯提高了放大能力,這就是早期的顯微鏡。

  10、生物學家列文虎克於1632年出生在荷蘭,他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他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

  11、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有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了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12、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大大擴充套件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走進微小世界,讓我們看到了微生物和細胞。

  13、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複合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薄片的結構,發現它們看上去像一間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把它命名為細胞。

  14、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有一定的要求。物體必須製成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它的精細結構。

  15、製作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裝片的順序:擦、滴、取、展、蓋、染、吸。

  16、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取鏡並安放——對光——安放玻片標本——調節調節旋鈕——調節並觀察。

  17、在顯微鏡下,我們看到了葉細胞中的葉綠體,還看到了葉表皮上的氣孔。

  18、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我們的面板表面,每平方釐米含有的細胞數量超過10萬個。

  19、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0、大多數生物都是由多細胞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只有一個細胞,稱為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細菌等。

  21、細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洩、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生命活動都是通過細胞進行的。

  22、在水中生活著許我微生物,常見的有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眼蟲、團藻等。

  23、血液中的細胞好像運輸兵,負責運輸吸入的氧氣和產生的二氧化碳。

  24、綠色植物的一些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它們好像是一個個微小的工廠。

  25、舉例說明微生物對人類有益的方面是什麼?

  答: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們可以生產酒、醋、酸奶、饅頭和麵包等食品。②微生物能對土壤進行改良和淨化。③微生物能幫助我們處理垃圾和汙水。

  六年級下冊複習資料科學第二單元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我們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

  2、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3、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4、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先融化再炭化變色。

  5、我們可以用篩網分離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變化。

  6、有些物質混合後不會生成新的物質,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的物質,如小蘇打和白醋混合。

  7、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了,這是因為米飯中有一種叫澱粉的東西,在被我們咀嚼過程中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

  8、澱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9、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大量的氣泡,生成新的氣體,這種氣體既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又能像倒水一樣倒,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援燃燒、比空氣重。

  10、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化學變化,才能變成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11、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澱物等。

  12、通過觀察比較鐵片和鐵鏽,發現鐵鏽的特點是紅褐色、有空隙、沒有光澤、較脆、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粗糙等,已經不再是鐵了。因此鐵生鏽了是屬於化學變化。

  13、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鏽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係很大。

  14、用鑷子夾住鐵釘並將一部分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鐵釘,可以發現浸入溶液的鐵釘表面有新物質附著,同時藍色的硫酸銅液體顏色會變淺,時間稍長後還會產生沉澱物,這種變化屬於化學變化。

  15、哪些食物含有澱粉?

  含有澱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麵包、饅頭、南瓜„„

  不含澱粉的食物:花菜、胡蘿蔔、白蘿蔔、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蔥

  16、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鏽的好方法。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採用以下方法防止、減緩鐵製品生鏽的速度:1塗油漆;

  2浸在油裡;3保持鐵製品表面的潔淨和乾燥;4製成合金;5電鍍;„„

  17、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18、物質之間的變化是常見的,物質變化後產生了新物質,它不會消失,物質是不滅的,只不過轉變成了其他物質。

  六年級下冊複習資料科學第三單元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徵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圍繞地球逆時針方向執行。月球直徑約是地球的1/4;質量約是地球的1/80;體積約是地球的1/49;引力大約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阿姆斯特朗留下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足跡。

  4、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5、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月相變化依次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殘月→新月。

  6、農曆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側;下半月再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畫月相防錯口訣:上半月右亮逐漸充滿;下半月左亮逐漸消減。

  7、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徵。環行山的特點:數量眾多;雜亂分佈;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9、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10、有關環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後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於少了一層保護層,使撞擊更猛烈和頻繁。還有一種觀點是“火山爆發說”。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12、月球執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於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執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13、月食是月球執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於太陽和月球之間,三者在

  一條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

  陽射向月球的光就發生了月食。

  日食形成示意圖 月食形成示意圖

  14、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15、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

  16、太陽系裡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離太遠由近到遠的順序。

  17、人們為了便於辨認星星,把看起來不動的星星分成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根據其形態想象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並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天空中的區域就稱為星座。

  18、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絡的恆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影象。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19、大熊星座的明顯標誌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小熊星座的主要標誌是北極星。

  20、北極星可以幫助大家在夜間辨認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兩顆星的連線延長,在大約相當於這兩顆星距離的5倍處,有一顆不太亮的星,那就是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