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網際網路必讀書
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有必要讀讀有關網際網路的書。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長尾理論》
[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中信出版社,2006年
The Long Tail, Chris Anderson, 2006
克里斯·安德森近年來持續地推出新的“觀念”,長尾理論即是他一系列理論的起點,之後有“免費”、“創客”等。過了很多年看,長尾理論不再熱門,但可能逐漸地變成現實。
“千篇一律或說一種產品賣遍天下的時代正在結束,它的地位正在被一種新事物取代——一個多樣化的市場。”
《移動浪潮:移動智慧如何改變世界》
[美]邁克爾·塞勒/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The Mobile Wave: How mobile intelligence change everything, Michael Saylor, 2012
這本書算不上五星級推薦,但是所有移動著作中值得推薦的一本。相關的書籍還有恰克·馬丁早幾年從營銷視角出發的《決戰第三屏》。
“科技是酸性的,它將燒燬在經濟、工業和產品中累積的低效率。它溶解了產業鏈中多餘的環節,縮短它,減少成本和時間。它刪除了層層中間環節,並且讓人們看到腐敗。科技的酸性腐蝕了所有多餘的東西,改造事物,然後只留下能夠承受它的核心和精髓。”
《大資料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
[英]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Kenneth Cukier, 2013
大資料是一個熱門而有爭議的詞彙,《大資料時代》是一本有爭議的書。爭議在於,多數著作要麼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回事,要麼讓我們感受到壓力,變化來 了我們要行動。這本書作者做了很多的闡述,卻始終在挑戰我們的認知:要放棄因果,相信關聯?因果是深嵌在我們的思維中的事物,我們都沒準備好放棄。但我們 總是要思考,這本與我們常識相反的書,是不是可能說對了?
“社會***因為大資料***放棄了尋找因果關係的傳統偏好,開始挖掘相關關係的好處。尋找原因是一種現代社會的一神論,大資料推翻了這個論斷。”
《資訊的社會層面》
[美]約翰·希利·布朗、保羅·杜奎德/著,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 John Seely Brown, Paul Duguild, 2000
這本書是一本被嚴重低估的著作,作者布朗是施樂公司首席科學家和著名的施樂研究中心***PARC***的主任,杜奎德是在伯克利和PARC同時任職的社會學家。把 這本書列為“洞察網際網路的二十本書”2014版的第一本,是因為,二位作者十多年前所討論的問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入,正再次變得重要。
“過分專注於資訊造成了對社會環境的忽視,但正是後者有助於人們理解資訊可能意味著什麼,以及為什麼資訊很重要。”
《數字化生存》
[美]尼葛洛龐帝/著,胡泳、範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
Being Digital, Nicholas Negroponte, 1995
這本數字經典不用任何解釋,值得一再被閱讀和思考。
“在廣大浩瀚的宇宙中,數字化生存能使每個人變得更容易接近,讓弱小孤寂者也能發出他們的心聲。”
《網路共和國:網路社會中的民主問題》
[美]凱斯·桑德斯/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6月
Republic 2.0, Cass R. Sunstein , 2009
凱斯·桑德斯這幾年在全世界和中國都相當出名,他的《助推》《謠言》《極端的人群》等相關著作均是超級暢銷書。但是,這位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和政治系講座教授 所著的小書《網路共和國》,卻很少被關注,這本書應該被列入理解網際網路的著作,是因為它最早提出了“資訊泡泡”的問題:資訊隨時獲取同時帶來“量身定製” 而造成的資訊窄化,這與民主社會的多元化特徵是相悖的。眾多人鼓吹個性化的優點,但很少有人思考桑德斯所提醒我們注意的問題。
“事情的發展看來有點神奇,亞馬遜或其他同類網站的推薦,品質都出奇的好,好得叫人驚詫。***許多人都是從中發現他們喜愛的新作家。***但人們可能因此眼界窄小, 或只沉溺於固有的品味。例如,某個政治信念堅定者在網站上找到更多持相同看法的作者,並且被鼓勵去閱讀其他相同的見解,從而強化他既有的判斷。在一個民主 社會裡,這難道不會造成麻煩嗎?”
《連結:網路新科學》
[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4月
Linked: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 Albert-laszlo Barabasi , Jennifer Frangos ,2002
巴拉巴西這本《連結》並未引起多大的影響,這很讓人遺憾,因為這是一本對所有的網路進行分析的著作,讓我們全面瞭解網路科學,與之對等的,大概只有講述複雜理論《複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一書。巴拉巴西另有一本《爆發》有中文版。
“21世紀初,一夥特立獨行的科學家發現,網路具有深層的秩序,依據簡單而強有力的規則執行。這一領域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時尚、病毒等的傳播機制,瞭解生態系統的穩健性,以及經濟體系的脆弱性——甚至是民主的未來。”
《當下的衝擊:當數字化時代來臨,一切突然發生》
[美] 達格拉斯·洛西科夫/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10月
Present Shock: When everything happens now, Douglas Rushkoff, 2013
看到當下的衝擊,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它的緣起,它源自於托夫勒的《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 達格拉斯·洛西科夫在書封面上被贊為“麥克盧漢的接班人”,我沒有推薦麥克盧漢經典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而推薦這本,是因為,我們現在無時無刻 都在經歷著“當下的衝擊”,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以及手機上推送的訊息,都是當下的衝擊的表現。這不是一本容易的書,它的命運極 有可能是書名作為詞彙的影響遠遠超過書中的實質內容。《當下的衝擊》究竟會造成多大的衝擊,我們不妨過些年再回頭思考。
“我們的情況更像活在某種心猿意馬的‘當下’,放大了外圍力量卻忽視了眼前事物。由於不得不臨陣磨槍,應對那些即時發生的、可能擾亂我們的外部影響,我們制定計劃的能力被削弱,更別提執行計劃的能力了。我們無法在此時此刻安頓下來,而是疲於應對衝動和壓力的困擾。”
《手機:擋不住的呼喚》
[美]保羅·萊文森/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Cellphone: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mobile medium and how it has transformed everything!, Paul Levinson, 2004
保羅·萊文森是媒介理論家、科幻小說家,他可能更配得上得上新的麥克盧漢的讚譽。我們且看看他多年前的樂觀主義預測,我們就活在他預言的現實之中:
“獨立於手機的網際網路,開發了海量、多樣且容易檢索的資訊。有了手機之後,我們不但能夠獲取這些資訊,而且能夠與任何人交談——在陽光下、大海邊、山頂上或城 市中心的繁華街道邊,想和誰交談都行。有了手機之後,我們就不再二者必選其一:資訊或現實、交談或自然。那真是……魚和熊掌二者皆得……”
《小塊鬆散組合》
[美]戴維·溫伯格/著,中信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Small Pieces Loosely Joined, David Weinberger, 2002
戴維·溫伯格應該獲得和尼格洛龐蒂、凱文·凱利一樣的地位,未能獲得這樣的地位可能是因為,他關注的問題不夠巨集大,但他的洞見至今仍可以用來預測網際網路的發 展。他參與創作The Cluetrain Manifesto***線車宣言***,但他最重要的著作,毫無疑問是《小塊鬆散組合》,這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基石之一。
“網路價值並不是來自於其整體執行的效率,而是來自於大量的小塊內容,這些小塊指向更多的小塊。並且,更為重要的是,網路不僅僅是將網頁組織起來,而且還以一種新的方式將人類組織起來。我們是網上真正的‘小塊’,我們正在用自己仍然在不斷髮明創造的方式鬆散互聯。”
《資訊規則:網路經濟的策略指導》
[美]卡爾·夏皮羅、哈爾·瓦里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Carl Shapiro, Hal Varian, 1999
卡爾·夏皮羅、哈爾·瓦里安這兩位伯克利的經濟學教授十多年前的著作,現在看依然有著預言意義。我們現在應該還偶爾讀到哈爾·瓦里安的聲音,他自伯克利退休之後,現為Google的首席經濟學家。
“如果你想理解網際網路對你和你的企業有何意義,你可以從百年前電話系統的建立中得到許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