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生活在什麼時代

  曾鞏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非常傑出的散文家、史學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曾鞏生活的時代,希望對你有幫助。

  曾鞏生活的時代

  曾鞏是哪個朝代的可以從他的出生時間得知。曾鞏出生於1019年,是地地道道的北宋人。但是1927年之後,北宋傾覆,進入南宋階段,所以要嚴格的來看,就只能說曾鞏是宋朝人了。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章上面,但是他也能寫詩。就像《西樓》、《城南》、《詠柳》等詩,稱得上是宋代近體詩中寫景抒情的上等佳作。就在這“八大家”中而言,曾鞏的詩不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與蘇軾,但卻能勝了蘇洵、蘇轍二人。

  曾鞏的學術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聲譽。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獨服膺曾鞏。曾之所以能夠在詩文上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是因為他還是北宋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幾乎全部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所有主張,他在理論上也是主張先道而後文的。但比韓愈、歐陽修更著重於道。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

  曾鞏的主要成就

  散文

  曾鞏是北宋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議論性散文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記敘性散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詩詞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2]

  應用文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教育貢獻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當代和後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雖然不及韓、柳、歐、蘇,但有相當的影響。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由於他思想有一定侷限性,對王安石變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律是適應實際情況而變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德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不可以改變。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曾鞏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他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 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

  校藏書籍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家裡藏古籍二萬餘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著作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任職於史館時,埋頭整理《戰國策》、《說苑》兩書,他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並校訂《南齊書》、《梁書》、《陳書》三史。在編校古書時所作的目錄序,如《戰國策·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

  關於曾鞏絕弊的故事

  曾鞏這個人為政比較廉潔奉公,又勤於政事,十分的關心百姓們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當過知州。每個地方,只要是曾鞏到過的地方,他都有政績,在百姓的眼中曾鞏就好似上天派來拯救他們的使者。曾鞏這個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說多做,所以他說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輾轉了七八個州,卻多是在在基層任職,所以他總能為百姓處理一些切實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可以說曾鞏一生為百姓做了實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職的時候,因為福州的寺廟很多,而且當時的和尚認為福州的很富饒,所以都爭著要當寺廟的主事。所以為了能成為寺廟主事,都跑來賄賂曾鞏。曾鞏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訪和辨別,然後按照應該有的次序授予他們應有的職位。他還在府院張貼了公告,說要一律禁止賄賂事件的發生,這樣便斷絕了大家想為自己謀個好前程去賄賂的弊端。

  後來,他又發現福州沒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賣蔬菜和水果作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萬兩之多。曾鞏就說:“太守和百姓爭奪利益,真的可以這麼做麼?”隨後就放棄了這種做法,從那以後在福州任職的人就再也沒有收取這個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