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有哪些故事

  王戎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一員,他也是在因為年少時期就才智過人而備受關注與稱讚的一位著名神童,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王戎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戎的故事

  王戎出生名門,在他小時候,其父王渾有一個朋友叫阮籍,二人關係不錯,但話題不多每次說不上幾句就告辭了。有一次王渾帶著兒子王戎見了這位老朋友,阮籍見了王戎反而大開話匣,兩人聊得十分盡興,阮籍遂略帶感慨地對王渾開玩笑說:“和你聊天還不如和你兒子交談有意思。”王戎也正是如此,與之建立了友情,進入竹林七賢之中。

  王戎小時候,就獨具個人看法,看事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會盲從於旁人。在他七歲時,小朋友們看到路邊有一棵碩果累累的李樹,紛紛去摘。王戎卻認為,路邊的果子沒有被採摘一空則味道定是苦澀的,大家嘗後,果不其然。

  王戎不但年幼早慧,小時候的他兩眼放光,一雙眼睛竟然可以直直地注視太陽的光線,絲毫不躲避,有人見到他以後,就誇讚說這個孩子兩眼放光,如同帶電一般有神。

  除此之外,年幼的王戎不僅思維過人,膽識也過人,在他六七歲時,絲毫不怕廣場中砍去爪牙的老虎,儘管眾人聽到老虎的怒吼都嚇得紛紛癱軟後退,但小王戎卻定睛直視毫無懼色。

  或許王戎小小年紀就盡顯才智與他極其優越的家庭背景有關,他早熟的見識、膽量、孝道以及種種特質,想必都與出生於名門脫不了關係。

  王戎死孝的故事

  據悉,當時的王戎與朝廷的另一位官員和嶠共同遭遇家長喪事,兩個人都以孝著稱,均是出了名的孝子。然而這期間奔喪的王戎由於過度哀傷悲痛,不思進食,一日比一日更為消瘦下去,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幾乎快要支撐不住了。而和嶠則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嚴格遵守喪事禮法。

  有一日皇上向劉仲雄問道:“朝中兩位大臣家中奔喪,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與和嶠嗎?我聽聞和嶠過於哀痛,真是令人擔心啊!”此時,劉仲雄回答道:“和嶠雖然極盡孝道禮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氣神並沒有大大受損。反而是王戎,儘管他沒有恪守於喪事禮數,但他卻已經因為悲痛至極而骨瘦如柴了。因此臣認為,和嶠景觀盡極孝道,但沒有毀壞自己的身體;而王戎卻是以死來盡孝啊。我想陛下您不必太過於擔心和嶠,反而是王戎更應該令人擔憂。”皇上聽此,對王戎的做法十分震驚。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世說新語中,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王戎本是琅琊王氏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繼承其祖輩之孝,儘管他沒有恪守孝道禮法,卻實實在在用自己的身體表達了內心的悲痛。

  王戎識李的故事

  據悉在王戎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七歲左右,常常與家裡附近年齡相仿的小孩子們一同遊玩。有一天正當王戎與小夥伴在路邊玩耍的時候,大家看到路邊有一顆很大的李樹,上面長滿了飽滿的果實搖搖欲墜,枝條都被壓彎了,李子幾乎要垂到地上的樣子,看上去十分誘人。於是他的小夥伴們紛紛爭先恐後地跑上去採摘李子,唯獨王戎一人站在原地,靜靜地看著李樹無動於衷。

  旁邊正巧有大人路過,見到孩子們的情況,對王戎的反應十分好奇,於是便問王戎:“你的小夥伴們都去摘李子了,你為什麼站在這裡一動不動啊?”於是王戎回答他說:“這棵李樹這大,就長在路邊十分顯眼,而且枝條上結滿了飽滿的果實,為什麼卻沒有人採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澀的。”大人一驚,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清晰的頭腦,於是摘了一顆果實嚐嚐,味道果然是苦的。

  王戎識李的這個故事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中,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看待事物以及做事情一定要仔細觀察,同時加強思考,不要忽略周邊的環境,根據相關的情況進行合理地推測,要有獨立的思維,切不可盲目追隨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