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上的成就

  黃庭堅,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

  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鬱拔,而神閒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樑公碑》、《遊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黃庭堅書法上的特點

  一、中宮斂結,長筆四展:

  黃庭堅的行書,每個字大都長橫長豎、大撇大捺,但每個字的中宮***“中宮”即中心***似乎都有一個圓心,其他筆畫從圓心中放射出來。這種“破體”的“輻射式”的字形結構,突破了晉、唐以來流行的那種方方正正、四面停勻的外形,而以其點畫的借讓,既把握重心,又誇張某些筆畫,使他的書法表現出渾融蕭逸的雅韻和骨力道勁的氣魄。

  二、欹側變化,不受羈束:

  黃庭堅的書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字形的結構筆畫欹側,不受羈束。他寫出的橫畫傾斜不平,豎畫虯曲不正,每個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應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橫平豎直的平淡、呆板的結構,使他的字顯得風神瀟灑,瑰瑋跌宕。蘇東坡很欣賞黃書欹側的特點,曾說:“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遊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 ***《東坡續集》卷四《跋魯直為王晉卿小書爾雅》***。

  三、點不挑起,一代奇書:

  黃書的第三個特點是寫三點水偏旁時,最下一點多不作挑起如《範滂傳》中的“範”、“滂”、“汝”等字,《諸上座帖後記》中的“淨”字,《松風閣詩》中的“濤”、“洗”、“灑”、。潺,、“沈”等字,特別如行書《經伏波神祠詩卷》,全篇有十七個三點水偏旁的字,除“澤”、“得”二字外,其他十五個字的最下一點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評黃庭堅的書法時說:“字之從水者,篆文作此*字,蓋水字也。至隸書不作*字,乃更為三點,亦是水字,然三點之中,最下一點挑起,本無義,乃字之體耳;若不挑起,則似不美觀。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道麗,信一代奇書也。”***《甕牖間評》卷四***。

  四、撇改為點,蹙寫上收:

  黃書大多以大撇大捺、長筆四展見功夫,這是黃書的明顯特點,但黃書也有時將一些字的筆畫故意縮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純中墓誌銘》、《詩送四十九侄帖》,《松風閣詩》等中的“修”字和“參”字,黃庭堅都將字中的三撇蹙寫和上收為三點,這種異乎尋常的處理,使字型結構中的“展”與“蹙”形成對比,長筆短畫,多姿多型,使這些字的筆畫多變化和不重複。這是黃書的又一特點。

  五、動靜結合,和諧統一:

  黃庭堅對一些下面帶有四點的字,寫時都將筆畫連續,成一道波浪形,如《黃州寒食詩卷跋》中的“兼”字,《花氣詩帖》中的“薰”字,《經伏波神祠詩卷》中的“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王純中墓誌銘》中的“無”字等。這樣處理,使字的上半部較為端正、平穩,表現為“靜”,而下面的四點寫作波浪形,連續一筆而成,則顯得瀟灑飄逸,表現為“動”,這樣便使字型結構動靜結合,和諧統一。

  六、不泥古法,得筆外意:

  黃庭堅的草書如龍飛風舞,超軼絕塵,為世人所稱讚。他雖師承張旭、懷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創新。金代詩人施宜生稱讚黃庭堅的草書時說:“行行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書”***趙秉文在《題涪翁草書文選書後》說:“涪翁參黃龍禪,有倒用如來印手段,故其書得筆外意,如莊周之談大方,不可端倪。”黃庭堅草書的有些字形雖與張旭、懷素所寫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於用筆,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黃書的線條千姿萬態,變化多端。旭、素的許多筆畫雖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筆簡單而過,而黃書則一波三折,或籜龍坼石,或輕梢遏雲,妙兼數體,圓轉卓絕。我個人認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黃庭堅的草書已超過張旭和懷素。另外,蘇東坡說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從生活閱歷、文章學問等方面來說,黃庭堅遠比旭、素豐富和淵博。

  黃庭堅書法上的特色

  行書

  宋代近接盛唐,書家很難不受唐代書風影響。但宋代書家更注重內在精神情趣的訴求,因而和案頭文牘融而為一的行書手札便成為一個時代書風發展的主流形式。“宋四家”和其他宋代書家的成就無不首先表現在行書上。而且在一大批古文運動領袖的筆墨實踐中,自然不會為近時書風所束縛籠罩。自晉代以後,特別是經唐李世民力推王羲之為“盡善盡美”之後,作行書者莫不以“二王”為標準。黃庭堅最早是學時人周越的。大凡學書,學時人容易上手,但同時易流於俗氣。隨著眼寬識高,黃庭堅很快便轉學於“二王”甚至說是《蘭亭》。他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羲之書法忽有深悟的感慨自道。

  在筆者看來,黃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甚至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遊於蘇門的四學上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氏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在山谷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訊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業”,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餘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餘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從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徵,甚至有些誇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山谷,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幾若山谷代筆。

  草書

  山谷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於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於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我們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做一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

  黃庭堅曾有一段學習草書的概括性自白:“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字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於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由黃此自道可知,其學草首先是學時人周越的。周越的書法我們現在難以得見,不過從一些文獻記載中還是可以想見其大概規模的。蘇軾以周越書為“險劣”,米芾則評周越書為“氣勢雄健而鋒刃交加”。黃後來在一則論書語中道出了其書法及書學思想成熟後對周越書法的看法:“王著臨《蘭亭》、《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

  無疑,山谷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餘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餘碌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