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述鄉土情思的文章

  那份對故鄉的愛,對故鄉的情思,那份詳圖情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的深厚,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回望那片深愛的鄉土

  歲月恰似一杯醇厚的陳年老酒,在冷雨敲窗時,面對黃昏時的惆悵,淺嘗一口,頓時心靈裡那扇記憶之窗,被思緒的手輕輕推開,一縷溼潤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那片思念已久,牽腸掛肚的鄉土在眼前又豁然重現。

  上清溪,一個古樸幽雅的村落,河畔古柳婆娑,野渡無人舟自橫,枯藤老樹,綠草如茵,恰如世外桃源。復興村是程、汪兩個自然村相連而成,中間隔了個康家潭,由南向北有一條約一里長的小街,一色青磚小瓦的古建築,一塊塊麻石條鋪砌的街道,寧靜深邃,把人們帶到久遠的過去。

  那是一九七四年,我在清溪村糧油收購點工作,八月份的一天,我和同事到村裡瞭解糧食入庫情況,走在清溪河邊,豔陽高照,高大的楓樹上知了叫個不停,此起彼伏。我們有些口渴,到老鄉家要碗水喝,也到午飯的時間,老鄉執意留我們吃飯,熱情的挽留使人無法拒絕。

  在不經意間,從灶屋飄來生平我從未聞到過的香味。本來就已經餓了肚子,這時不爭氣地咕咕叫起來。只見主人的妻子從後面端來兩碗麵條,從碗裡飄出的香味,我感覺聞所未聞,白色的麵條、碧綠的香蔥、淡黃的小麥魚。藍邊碗裡熱氣騰騰,色香味霎時定格在眼前。以前,在城裡早就聽人說,清溪河盛產小麥魚,其味鮮美無比,今天終於能飽口福了,細細的掛麵不同於機制面,是手工製作,放在院子裡晾晒,吃在嘴裡更覺筋道。小麥魚是城裡人少見的稀罕東西,春天桃花汛的時候,清溪河邊,鄉人用撈魚的網兜在活水頭,捕撈成群遊過的小麥魚,回來後在鍋裡用香油烘焙,小麥魚變黃時,起鍋放在簸箕裡在太陽下晾晒。它的味道真是:“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嘗。”燉雞蛋放一撮到裡面,打湯放少許,那口味絕了。過去多少歲月,但那碗麥魚面至今讓我回味無窮。

  我深愛那片淳樸的鄉土,早春時薄霧迷濛的遠山,黃昏中竹林邊繚繞的炊煙,夏夜裡清溪河魚火點點,深秋的楓樹如火般燃燒,初來時的思家之情,早已被這裡濃郁的鄉情洗滌的乾乾淨淨。

  有一個春節,因為值班,我沒有回城過年,那日到老鄉家拜年,花生、瓜子、山芋角,擺滿了一桌,好客的老鄉還端來了一碗雞蛋泡毛米,油黃的毛米泡著噴香的雞蛋,香味迷漫著小屋,讓我感覺到離家後,漂泊異鄉時,品嚐到濃濃的人間真情。

  汪大媽家門前有一棵梨樹,每當梨樹開花,白皚皚一片,好像綠葉間下了一場雪。景緻十分好看。秋天梨樹結果的時候,總揀大的送給我們嚐鮮,正因為那時品嚐了她家梨子的味道,如今吃什麼水果也不覺有味。那是普通農民的深情厚誼讓梨子變得無比的甜蜜。

  這片曾傾注我深情的鄉土,時時讓我魂牽夢縈,即使駐足繁華的大上海,徜徉人流湧動的南京路,也不曾給我留下些許的記憶,但清溪灣裡的這個小村子,卻時時留存心頭,雞鳴狗吠,野徑柴扉,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竹籬茅舍溪邊柳,作客農家帶醉歸。一幕幕蒙塵的往事在這冷雨敲窗的黃昏變得越發清晰。

  我如同在旅途匆匆跋涉的歸客,卸下揹負已久的行囊,開啟歲月的包袱,回望那片深愛的鄉土,清溪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純樸鄉親的張張笑臉,都呈現在眼前,那幻影匯成一河春水流淌在心間。

  :土地情深

  我的家鄉山高坡陡、溝深谷狹。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活著我一輩又一輩勤勞的鄉親們。他們視土地為“命根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躬耕一生,風雨無阻,無論豐歉,都不改對土地的眷戀,最後和土地融為一體,歸於泥土。

  我們山區不像平原,地寬肥沃,而是地少貧瘠,純屬沙土地。六、七十年代,農村家家都是孩子成群,缺吃少穿。為了溫飽,爹孃和鄉親們像愚公一樣在坡邊開墾荒地。雖然地薄欠收,但即是僅幾筐的小紅薯、一挑的瘦小麥,曾帶給爹孃無盡的驚喜和希望。娘總是對我們姐弟四人說:“娃,土地是咱莊稼人的命啊!”

  質樸、善良、能幹、不識字的娘,一心巴望我們姐妹能上學成才,更是惜土如命。在生產隊上工、收工的間隙,河畔、渠邊、房前屋後只要有巴掌大的一片土地,娘都會在上面栽幾棵瓜,種幾棵豆籽。人勤地不懶,娘幹活再忙再累,總會抽時間給它們除草、澆水。多少次,娘靜靜地看著青翠蔥蘢的蔬菜,摸著一個個圓嘟嘟的南瓜,猶如看著小時候的我們,兩眼裡滿盈著慈愛、喜悅、慰藉。瓜果、蔬菜在孃的細心侍弄下開花、結果,它們用一個個果實回報著辛勞的娘,貼補著我們貧而清苦的生活。這樣,每到收穫季節。娘還不時地讓我們把南瓜、筍瓜、蔬菜送給孩子多的鄉鄰們和村裡的幾位老人。

  大集體時,一年到頭來,土地留給鄉親們的每人僅有幾十斤的糧食,養家餬口純屬一種奢望。但鄉親們仍從心眼裡感謝這片土地。我常常被爹孃和父老鄉親對土地的那份執著和感恩,感動得熱淚滂沱。“地種三年親似母”,這句話就是鄉親們對土地眷戀的最好的詮釋。祖祖輩輩,年復一年面朝土地背朝天,沒有厭惡、沒有冷淡、沒有怨言,執著堅定,永不疲倦。

  我們姐妹三人是大的,最小的弟弟還因患驚風吃了牛黃變成了傻子。姐姐從小體單瘦弱、文靜,而我卻像個男孩一樣活潑、強壯。從六、七歲開始,我就常幫大人幹農活,刨地、播種、插秧、施肥、澆水、除草、收割、拾麥穗等零碎的農活。因此,地裡的許多農活我都乾得很嫻熟。小小年紀的我,在褐色的土地上磨練長大,儘管肩膀被繩子磨得紅腫,手上磨出血泡,背上被太陽晒得多次脫皮,可我從不喊疼叫痛。從小在土地上瘋耍,在村邊的小河裡游泳,枕著野草酣睡,吮吸著泥土芳香,讓陽光在身體裡流淌。一天天,一年年,跟土地結了不解之緣,生在土窩,長在土窩,土地的味道沉澱在了骨子中,流淌在血液裡。力所能及的農活,為父母多少分擔一點辛勞。我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中吸收土地的營養,從土地給予的營養中一天天長大。在品嚐黃澄澄的新玉米、鮮潤潤的地瓜、飽鼓鼓的花生的香甜中,在麥浪起伏、穀穗染金的豐收景象中,在聽著豆莢、芝麻莢的爆裂聲中……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認知過程中,土地那淳樸無華、淳厚虔誠、慷慨饋贈、不求回報的美好品質,無時不在啟迪著我,鞭策著我,震撼著我。於是,我有了強健的體魄,我的生命、青春、理想在土地孕育,我有著農民身上特有的勤勞、善良、堅韌,有著農民親近土地、熱愛土地的本質,血液裡植根著濃濃的戀土情懷,深深的鄉土真情。因為,是土地哺育了我的生命,積澱了我的美德,培養了我堅強的性格,是土地給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純真、快樂、美好的回憶。

  在村裡上小學、在鄉里都初中,期期成績優秀,老師多次誇獎,更堅定了娘供我們上學的決心和信心。娘像男子漢一樣,下地掙工分、砍柴、開荒地、餵雞鴨.......像個陀螺一樣整體在土地上旋轉、“刨金”。隨著一年年長大,我知道了農村的落後、貧困,知道了城市的舒適和富有,總是嚮往著城市的生活。在那些年裡,爹孃承擔了所有繁重的農活,咬著牙地供我們讀書。我所認識的每一個字,都是爹孃的汗水換來的,我的每一點進步,都沁潤著爹孃的心血,我所走過的每一步路,都離不開土地的饋贈。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四面八方,包產到戶,多勞多得。我的小山莊由此勃發了生機,鄉親們對土地的熱情達到了空前的高漲,對分得的土地視如珍寶,勤耕細作,於是,家家戶戶解決了溫飽,有了餘糧。記得剛分到地時,娘把我們帶到新承包的責任田邊,指著那大小不一共8畝多的幾塊土地,興奮地說:“咱有自己的地了,就憑這我和你爹就能供你們上學了,你們好好讀書吧……”當然,娘不知道那些新承包的責任田不僅改變了我的家庭,同時也改變了整個中國農村的命運。爹孃勞作的時候,眼神裡閃爍著滿心的歡喜和由衷的喜悅,是一種擁有者的自豪。多年以後,我才理解了爹孃是因為深愛著土地,才像侍奉兒女一樣精心操勞自己的土地,用汗水連線了土地的脈搏,用行動證明了對土地的摯情。

  每年春季、夏季,我家的牛糞料、豬糞料總是最多、最壯,地裡的莊稼長得最好,爹孃被大家稱為“莊稼筋”。娘總是變賣一點糧食、一年賣一兩頭豬供我們上學。

  父親現在八十三歲了,積勞成疾,幹不了大的農活,可只要一回家,就會整晌在自家的菜園裡,忙個不停。爹總是說,到了地裡,聞著那土味,渾身的骨卯都舒坦了!”這是父親一生對土地的執著、深沉的愛啊!

  1984年,我終於離開了生我養我的家鄉的土地,到了陌生的城市讀書。後來,師範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教書育人,離開了家鄉那片親愛的土地。那一塊塊責任田裡播種了娘深切的希望,灑滿了爹孃辛勤的汗水,收穫了莊稼人由衷的喜悅。在從小嚮往的城市裡,成家立業,轉眼已有20多年了。可在我的心中,對土地的依戀始終未變。多少次在夢裡回到故鄉二道村的土地上,故鄉的土地永遠散發著令我痴迷、陶醉的芬芳。因為,繁華、喧鬧的城市裡沒有泥土的氣息,沒有一寸屬於我的土地,心裡總會空落落的;因為,我的家在農村,我的根已深深地紮在故鄉的泥土裡。

  這幾年,種地不但不收稅,還有補貼,這是歷朝歷代從沒有過的好事。可是,隨著打工潮的出現,村裡的年輕人像候鳥一樣飛進城裡,奔波在各個建築工地、私營企業……把自家的土地留給了守巢的老人。可老人們依然用不息、用永恆堅持著耕耘,用執著、用堅強收穫著希望。

  土地哺育了人類,鍾情於人類。人類依賴土地,深愛著土地。鄉親們把汗水和心血灑向土地,土地把收穫和希望獻給鄉鄰。如今,在新農村建設的春風裡,家鄉的這片土地,繁榮、發展、文明,村容村貌變美了,鄉親們的文明素質增強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到處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遠去足音凝重,再創輝煌更憾心”。無論我走得再久再遠,家鄉的土地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我愛家鄉那深情的土地,就像我愛自己的母親一樣深沉;家鄉的土地,細膩、柔軟、芬芳、安靜、樸實、寬厚、仁慈, 家鄉的土地是我生命的根,是我永遠熱愛和難忘的地方;家鄉的土地有著永遠向我們敞開的溫暖胸懷,有著我那勤勞、淳樸的父老鄉親,有著我童年歲月的足跡。

  我愛你家鄉!我愛你,哺育我的土地!

  :故鄉情深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趙瑕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候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過節,觸景生情,都會想到打一個電話回家,向親人道聲祝福。如今的我們,海天茫茫,風塵碌碌,遙望故鄉,不知何處?離開的太久了,不禁會產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懷。好不容易又能回家了,卻又是忐忑不安“近鄉心更怯,不敢問來人”。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家鄉總是牽連著我們的一根線,正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根線的長度,足夠繞地球三匝,隨衛星上天了。

  家鄉的人思念著,想念我們回去;

  家鄉的人擔憂著,害怕我們漂泊;

  家鄉的人盼望著,希望我們衣錦還鄉;

  家鄉的人祈禱著,祝願我們一路平安。

  為了這些夢,我們被親人含著淚打發出門了,去演繹人生的各種悲喜劇。我們一離開鄉土,就成了離開樹枝的的葉子,隨風吹散的蒲公英,凶濤駭浪裡的扁舟。但故鄉的夢卻永遠地牽引著我們。

  俗話不是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無論葉子吹向何方,扁舟駛向何處,蒲公英飄落哪裡,但是它們最終都要上岸,只不過是它們經受著不同的戲劇罷了。浩浩乾坤,多少恩怨情仇,富貴貧賤;什麼黃金,美人,名譽,利益,香車,寶馬,最終不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切的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最終自己的軀殼兒總歸是要與鄉土融為一體的,無論天涯海角,這也許也是每一個即將步入天堂人的最後一個願望了。上世紀著名的好萊塢功夫巨星李小龍猝死於美國,可最終還是要千里迢迢迴歸故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項羽,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忘“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鏽夜行,誰知之者!”可惜他功敗垂成,並沒有做到,就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毅然在烏江慷慨自刎,成就了一段傳世的英雄美名。漢高祖劉邦當上了皇帝,回到故鄉,大擺筵席,宴請了父老弟兄,狂歌載舞,通宵達旦數十天,還寫下了如此佳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利比亞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打了數年,人民深受其害,飽嘗艱辛。可他們就是不願遠離曾經生自己,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這個國家,勢必要與之共存亡。“鳥戀舊林,魚思故淵,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樹高几千丈,落葉終歸根”,不就是要頭頂一片天,腳踏這片土嗎?故鄉有了災難,人民奮起抗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四方丈夫事,平生鐵石頭”、“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不都是保家衛國的千古名言嗎?就連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偉大愛國前賢——林則徐,為禁***,獲罪革職,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告別家人:“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軍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沒有國家這個大的故土,又怎會有小的故鄉?國家滅亡,故鄉必遭踐踏。就連如今生活在海外的華僑同胞們,也不忘桑梓之情。

  故鄉有你的夥伴,你的親人,你童年美好的回憶。故鄉是人生的起點站,也是我們生命的終點站。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署,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一哭一笑,都融化在我們的血肉之軀,不可分割,像烙印一樣,揮之不去,思之不安。故鄉就是一座橋樑,連著你的起點,接著你的終點;像一根絲,纏著你的心,緊緊地和你綁在一起,無論身在何方,心在何處。

  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南昌,我永遠的故鄉,不管我身在何處,城市有多麼的喧鬧繁華,我魂牽夢繞的土地永遠是我的故鄉——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