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黑板報材料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活動受到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日益準確全面。其節日類遺產更是備受關注,清明節於2008年成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清明節是現今傳統節日系統中一個由節氣命名的節日。它蘊含著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我國民眾的倫理觀念、審美情趣、道德信仰。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清明古詩

  《清明後登城眺望》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唐·杜甫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渡頭翠柳豔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

  此都好遊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徵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人世悲歡暫相遣。

  弟侄雖存不得書,干戈未息苦離居。

  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除。

  :清明祭品

  清明祭品清明時節雨紛紛,祭品市場紅火火。祭品出現新花樣,紙糊iphone、ipad、別墅、豪車一應俱全,甚至連“小三”亦可訂做,大的標價20元,小的15元。社會問題專家鄧藝接表示,清明節本意是尊重先賢、孝敬父母,這類新型祭品實際是拜金主義,折射出社會的病態。

  一個本來彰顯中華民族古老傳統的“禮”文化,清明節祭祀先人照講是相當隆重也極其莊嚴的事情,國家將清明節作為公共假日設定本身也是以人為本、迴歸傳統的舉措。但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卻總是有那麼一些不肖子孫以當今社會之時髦之事投其所好,在祭祀活動中搞出一些另類甚至變態的花樣;繼不久前有報導說有人清明花錢找人“代理掃墓、代哭爹媽”業務,在臨近清明時又出現了上述新聞報導之用紙糊iphone、ipad、別墅、寶馬等豪車作祭品燒給先人,甚至連“小三、二奶”都可訂做,這實在是太離譜,也令世人錯愕不已。

  這是祭祀祖先嗎?稍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明白,恰恰相反,這一系列的與現實社會拜金風潮掛鉤的祭祀和祭品,簡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祖先、辱沒先人。據說不僅“寶馬、小三”能訂做,甚至時下最令國人嚮往的移民所必須的護照,都成了祭品市場的新寵,搞了半天原來陰間也分國籍地域,人死了也需要移民,實在令人費解。有網友就調侃說:燒個護照去移民也倒罷了,燒個愛瘋4給先人,不會用尚且不說,陰間恐怕也沒有網路吧,乾脆連中移動、中電信一同燒過去得了。看起來很搞笑、很幽默,其實更多的是諷刺。

  所以以“寶馬、小三、iphone”作祭品燒給先人,其實本質是是現實社會拜金主義氾濫之登峰造極,名義上是期望祖先能過上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榮華富貴”之富豪生活,看起來是敬重先人,可實質上卻恰恰是汙辱祖先,更是沒有文化的表現。雖然這種病態的祭祀並非普遍,但卻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對物慾的瘋狂追求,也可以說是價值觀扭曲的另類表象。

  其實即使是焚燒紙錢及其它傳統祭品本身也被認為與當今提倡的低碳綠色文化相悖,我從衡山旅遊回來,在衡山到衡陽的路上,親眼目睹了有村民掃墓掛青引起山火的景象,也從衡陽到株洲的火車上也看到一路上有不少本來樹木茂盛的山頭結果被燒得連綿十多座山,一片焦黑,火是滅了,但整個破敗的景象可謂慘不忍睹。現在很多村民或從城市到農村掃墓祭祖的人們,已經不僅僅限於燒紙錢,而是被燒的祭品行頭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豐富,加之成片燃放的鞭炮煙花,煙霧瀰漫,火災隱患也相當的嚴峻,雖然這體現出了中國人對祖先的追思與懷念,雖然這本身也是古老的孝文化,但不得不說過度燃燒祭品來表現虔誠敬仰的形式,似乎已經不合時宜,應該提倡那些更趨於文明的方式,只要目標一致就可以了。尤其是那些燃燒“小三、豪車、別墅、手機”之類的另類祭品,更是顯得惡俗和無聊,這哪裡是祭爹,簡直是坑爹了。當然這到底是愚弄人、還是愚弄鬼,也一目瞭然。

  顯而易見,清明祭祖之祭品呈現低俗化的傾向,本身是對清明節傳統的、人文的本來意義的顛覆,與當今倡導迴歸傳統文化的呼聲格格不入甚至適得其反,也背離了清明祭祖著重於情感和心理的表達之初衷,就象報導中所說的“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再多的錢財,對死者也毫無意義,掩藏背後的,實際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如果這種風氣也附著在傳統文化之中興風作浪,或許在外人看來,這種原本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會變得醜陋和愚昧落後,甚至讓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