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個人讀後感
通過閱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導言,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想。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讀後感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讀後感篇一
摘要: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藉助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把被黑格爾顛倒了的國家和人的關係重新顛倒了過來,指出國家職能是人的社會特質的活動和存在方式。他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並抓住人和人的社會關係,不僅在自然觀上,而且在社會觀上實現對黑格爾的顛倒,從而在對人的理解上實現了對費爾巴哈的超越。
一、人的問題的提出
1842年,是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第一次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這一年,複雜的政治鬥爭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開始拋棄唯心主義而轉向唯物主義。這一轉折,使馬克思衝出了自我意識哲學的範圍來考察人的問題,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識,而看作感性的、現實的人。
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了《批判》的撰寫背景:“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三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 [1]***P31-32***正是那些關於林木盜竊和地產分析、摩塞爾農民問題以及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的難事,促使馬克思從“天上”***純理論批判***回到了“地上”***實際社會關係和物質利益關係***,並由此開始了創立自己新哲學的探索歷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就是這種探索的第一個重大成果。
二、批判黑格爾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人的思想
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同時也是馬克思嚴肅的自我批判。在黑格爾看來,現實的理念即絕對觀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抱著一定的目的進行活動的。理念變成了獨立的主體。家庭、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實關係,變成理念在運動過程中從自身把家庭、市民社會分離出來。因此對黑格爾來說,重要的不是在國家中尋找人的活動,而是“在國家中尋找邏輯概念的歷史的再現”。馬克思在評述黑格爾的觀點時說:“國家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只要它的各個環節都能消融在抽象邏輯的環節中。國家區分和規定自己的活動不能根據自己特有的本性,而應根據概念的本性,這種概念是抽象思想所固有的被神祕化了的動力。因此,國家制度的理性是抽象的邏輯,而不是國家的概念。我們得到的不是國家制度的概念,而是概念的制度;不是思想適應於國家的本性,而是國家適應於現成的思想。”[2]***P267***
黑格爾也講到人與人的活動,但它被看成是從屬於理念活動的。黑格爾不是從現實的人引伸出國家,而是從國家引伸出現實的人;不是把國家看成是人的最高現實,而是把君主看成是“國家的最高現實”。馬克思指出:“黑格爾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想給抽象的實體、理念寫傳記,於是人的活動等等在他那裡就一定變成其他某種東西的活動和結果,其次是因為黑格爾想使人的本質作為某種想象中的單一性來單獨活動,而不是使人在其現實的人的存在中活動”[2]***P272***,因此全部確實的經驗的存在,都被思辨地轉化為理念的各個環節。
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把“真實的相互關係弄顛倒了。”在他那裡,“應當成為出發點的東西變成了神祕的結果,而應當成為合理的結果的東西卻成了神祕的出發點。”[2]***P294***本來,家庭和市民社會產生了國家,它們是國家存在的基礎,“可是在黑格爾看來卻剛好相反,它們是從現實的理念產生的。它們結合成國家,不是它們自己的生存過程的結果;相反地,是理念在自己的生存過程中從自身中把它們分離出來。”[2]***P251-252***他反對黑格爾把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看成“理念的各種規定”,而是強調它們是“人的存在”的各種社會形式,“人的本質的實現”、“人的本質的客體化”。所以同黑格爾把理念視為國家的內在奧祕相反,馬克思提出“人永遠是這一切社會組織的本質” [2]***P293***的論斷。
在馬克思對黑格爾所肯定的專職國家何時會異化的批判中,他這樣寫道:“人就是人的關係、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等級即顛倒的世界觀,因為它的本身就是顛倒的世界”。[2]***P451***這裡最重要的是人“自己在本質上的二重化”。[2]***P340***在現實中就是表現為人“在政治等級變成了社會等級,在他們的政治世界的天國是平等的,而人世的存在中,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卻不平等”。[2]***P344***“在政治國家真正發達的地方,人不僅在思想中,在意識中,而且在現實中,在生活中,都過著雙重生活――天國的生活與塵世的生活。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在這個共同體中,人把自己看做社會存在物;後一種是市民社會中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別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低為工具,成為外力隨意擺佈的玩物”。[2]***P428***這是一種新的異化,這種異化“使人脫離自己的普遍本質,把人變成直接受本身的規定性所擺佈的動物”。[2]***P346***在專制制度裡,人不能成為人本身,人是動物,“中世紀是人類史上的動物時期,是人類動物學”。[2]***P346***而在今天這個社會中,“我們的時代即文明時代,卻犯了一個相反的錯誤。它使人的實物本質,即某種僅僅是外在的,物質的東西脫離了人,它不認為人的內容是人的真正現實”。[2]***P346***如果說在中世紀,是來自自然的限定,人被自然剝奪了主體地位,在這時人的非主體化則是一種人造的非人力量支配的!這裡馬克思首次發現了這種人被人自己創造出來的物的支配和奴役!
三、在人的理解上對費爾巴哈的超越
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從懷疑、動搖發展到批判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在思想轉折的初期對人的問題的看法。在思想上對這個過程發生巨大影響的,是費爾巴哈與思辨哲學相對立的、要求研究現實的人的唯物主義。從《黑格爾哲學批判》到《基督教的本質》,費爾巴哈已經用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揭露了宗教的本質和起源,說明了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把自己的本質異化為上帝。這一顛倒從根本上對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構成威脅,它所帶來的啟發和解放作用,對於正在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轉向激進民主主義的馬克思來說,是不言而喻的,這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也可以明顯反映出來。
費爾巴哈把被唯心主義顛倒了的宗教和人的關係重新顛倒了過來――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完成了另外一個顛倒:把被黑格爾顛倒了的國家和人的關係重新顛倒了過來――國家不是人的存在的基礎,“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 [2]***P270***就是說“國家”是“人的本質的異化”。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時指出,人有社會特質,有私人特質,國家職能是人的社會特質的活動和存在方式。但人的社會特質又區別於費爾巴哈所說的自然本質。“國家的職能和活動是和個人有聯絡的***國家只有通過個人才能發生作用***,但不是和肉體的個人發生聯絡,而是和國家的個人發生聯絡,它們是和個人的國家特質發生聯絡的。”黑格爾“忘記了特殊的個體性是人的個體性,國家的職能和活動是人的職能;他忘記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而國家的只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2]***P270***
“人的社會特質”是什麼呢?馬克思說:“抽象的人只是作為法人即社會團體、家庭等才把自己的人格提高到真正存在的水平。”[2]***P292***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就是人的存在的社會形式,是人的本質的實現,也就是“現實的人的存在”。“在考察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時把人的存在的這些社會形式看做人的本質的實現,看做人的本質的客體化,那末家庭等等就是主體內部所固有的質。人永遠是這一切社會組織的本質,但是這些組織也表現為人的現實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2]***P273***
馬克思在藉助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基礎上,勇敢地闖入了費爾巴哈不敢涉足的社會歷史領域實現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顛倒。他抓住了人和人的社會關係,從費爾巴哈在黑格爾體系中開啟的缺口繼續深入,要求不僅在自然觀,而且在社會觀上實現對黑格爾的顛倒。他並沒有像費爾巴哈那樣滿足於固守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這塊地盤,這就使他雖然藉助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但在對人的理解上卻超越了費爾巴哈。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把人的本質和社會歷史發展聯絡了起來,如馬克思認為:“被剝奪了一切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即具體勞動的等級,與其說是市民社會中的一個等級,還不如說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2]***P345***這就接近於關於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的思想。馬克思後來指出,人的解放“它是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的完全喪失,並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恢復自己。這個社會解體的結果,作為一個特殊等級來說,就是無產階級。”[2]***P466***這實際上也意味著馬克思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雖然這還不是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關於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是和黑格爾的觀點正相反對的。但這種對歷史唯心主義觀點的顛倒,並沒有直接達到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這時還不能科學地揭示市民社會的基礎,他相對於政治國家而提出的“物質國家”的概念,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馬克思還沒有看出“市民社會”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最根本的是物質的生產關係;家庭形式也是隨著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改變的。因此,他雖然把家庭和市民社會這些社會形式看作人的本質的表現,但他還沒有科學地揭示“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實質。這既是他深受費爾巴哈影響的結果,也是他還不能從根本上超越費爾巴哈的原因。所以,馬克思關於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只是對黑格爾用國家解釋市民社會的唯心主義觀點的批判,這一批判還是按照費爾巴哈的方式,用人的本質去說明國家,馬克思當時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還是比較抽象的。要從這一批判達到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還要經過一個艱鉅的深化過程。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讀後感篇二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已經完成了對黑格爾哲學的總體性批判,但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較傾向於自然,而較少的關心政治,由此他在《德法年鑑》時期試圖站在費爾巴哈的立場上對黑格爾的法哲學進行批判,即所謂現實的自然界和現實的人的立場上。
一、對宗教的世俗基礎進行批判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已經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因此他說:“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費爾巴哈對宗教神學進行了人本主義的批判,又把思辨哲學看成是宗教的理性表達方式,即黑格爾哲學是宗教神學的最後一根理性支柱,如果站在黑格爾的立場上,即站在宗教神學的立場上,雖然青年黑格爾派曾對宗教進行批判,但依然沒有脫離神學的立場,馬克思認為只有費爾巴哈超出了思辨哲學,他對宗教神學及一般哲學進行的批判轉移到所謂現實的自然界和現實的人的立場上。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馬克思站在這一立場上,但他提出了更為重要的任務,即對宗教的世俗基礎進行批判,“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馬克思認為如果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那麼對宗教的批判也即對世俗基礎本身進行批判。費爾巴哈的貢獻在於他把宗教、神學歸結於他的世俗基礎,歸結於人和人的世界,而馬克思認為人的世界本身應該受到批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了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馬克思站在費爾巴哈的立場上要求把宗教的神聖本質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宗教的幻覺、狹隘性以及其所設立的顛倒的世界只不過是世俗基礎本身的狹隘性,本身的顛倒。
二、德國的歷史性
歷史如何在其展開過程中表現為必然性,不同民族的歷史性如何得以確定?馬克思在1843年從唯心主義轉變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立場時對此作了獨特的闡述。
馬克思通過對德國的特殊的歷史環境和傳統來確定德國本身的歷史性。馬克思說:“隨導言之後將要作的探討――首先不是聯絡原本,而是聯絡副本即聯絡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來進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為這一探討是聯絡德國進行的”,原本即現實社會,副本即哲學,德國人自近代以來所發生的變革全是在哲學中進行的,所以“如果想從德國的現狀本身出發,即使採取唯一適當的方式,就是說採取否定的方式,結果依然是時代錯亂。” “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國制度,但是按照法國的紀年,我也不會處在17***,更不會是處在當代的焦點。”把握德國曆史性的核心不是去批判德國的現實,儘管德國的現實理應受到批判,但如果只關心德國的現實,那麼它必然低於批判水平,必然犯時代錯誤,不會處在時代的焦點,對德國的批判不是對德國的現實而是哲學。
馬克思之所以提出要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正是在於他要使他的思想集中到本世紀問題所在的核心,“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像中、在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一樣,我們德國人在思想中、在哲學中經歷了自己的未來的歷史。我們是當代的哲學同時代人,而不是當代的歷史同時代人。德國的哲學史德國曆史在觀念上的延續。因此,當我們不去批判我們現實歷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來批判我們觀念歷史的遺著――哲學的時候,我們的批判恰恰接觸到了當代所謂的問題之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
三、德國革命和解放的性質
馬克思通過確定德國的歷史性來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這個批判不是聯絡著原本,而是聯絡著副本,即聯絡著德國哲學進行。
“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終的表述,” “德國人那種置現實的人於不顧的關於現代國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產生,也只是因為現代國家本身置現實的人於不顧,或者只憑虛構的方式滿足整個的人。德國人在政治上思考其他國家做過的事情。德國是這些國家理論上的良心。”其他國家即英國和法國,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法哲學是現代國家理論和政治理論的最後的和最高的形式。
馬克思得出兩個層面的東西,其一是德國現實,其二是現代國家***英國和法國***,現代國家和法哲學即政治解放的層面。馬克思對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批判意味著對現代國家進行批判,德國的國家學說的現狀表現現代國家的未完成,表現現代國家機體本身的缺陷。黑格爾的法哲學只不過是現代國家的理論表現,如果黑格爾的法哲學存在缺陷,意味著現代國家本身的缺陷。
馬克思對德國的政治狀況和法國的政治狀況做比較,發現德國根本不可能進行政治革命,“在德國,任何一個特殊階級所缺乏的不僅是能標明自己是社會消極代表的那種堅毅、尖銳、膽識、無情。同樣,任何一個等級也還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哪怕是瞬間相同的那種開闊胸懷,缺乏鼓舞物質力量去實行政治暴力的天賦,缺乏革命的大無畏精神。”馬克思認為政治解放的前提是要有社會消極的普遍代表和社會積極的普遍代表,在這一對立中才能有所謂政治解放的前提和條件。
在和法國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德國的資產階級根本不可能承擔政治革命,不可能進行政治解放。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讀後感篇三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讀後感的精彩內容如下:
以我對哲學的理解,哲學應該屬於這樣一類人——內心強大但是瘋瘋癲癲,絕大部分都神經質。為什麼呢,記得在哪本書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說出一句話後仔細一想結果陷入其中而無法自拔,以我看來這是很可怕的,好像迷失了自己一般***莊周夢蝶,到底自己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自己?***。哲學,還是偶爾看看消遣一下即可。好吧,下面言歸正傳。
整篇文章看下來,除了幾段還能懂些,其它的艱澀難懂,就其中能看懂的談談自己的想法。
人們都應該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說對某種東西的敬畏,缺乏這種東西的人對社會來說就是一種極不穩定的因素,就好像是一顆***,鬼才知道何時會爆炸,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國家依然存在著宗教而不取締它的原因吧。
無可非議,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就好像規律本身就存在,只是缺乏某個去發現它的人,也許在某個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就必然會存在一個人去發現它,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上課時候老師找人回答問題,許多沒有自己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老師點到自己,這時他們往往都希望某某個人起來回答問題,這樣的時間這樣的空間就必然會跳出來某個必然的人***或者他或者她或者它***來回答這個問題,種種種種的環境必然會存在一個必然的事
一個人的口舌再怎麼厲害,遇上蠻不講理的人,結果也是一拳頭被撂倒,就好像美國人一樣,試想一群曾被放逐的罪犯的後代會跟你講什麼道理麼,有些東西是留在基因中,無形的一代傳遞一代,不過他們確實有自己的頭腦,知道利用別人來為自己服務,知道師出有名,即使站在人們的對立面,被人抓到把柄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