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長城到底是好是壞
?李世民與康熙皇帝為何要公開貶低長城?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萬里長城就像一條游龍,橫亙東西萬餘里,雄踞於中國北方廣闊草原與千萬畝耕田之間。雖然它早已化作歷史的陳跡,卻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象徵,長城作為軍事防禦設施,被歷代帝王沿用長達兩千餘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長城卻被廢棄了。這是為什麼呢,皇帝為何不需要長城了?不過覺得長城用處不大的並非只有康熙一個皇帝,至少有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皇帝也持這個立場,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先說李世民對長城的看法。網友們都知道大唐帝國是從隋朝廢墟上建起的,李世民當了皇帝后,鑑於隋煬帝楊廣“興眾百萬,北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綿亙千餘里,死者太半”***《隋書》卷二十四***,大肆營造,虛耗民力的弊端,他就告誡手下說:隋煬帝這個人不知道用忠良的人才,也不知道善待老百姓,就知道天天修長城,勞財傷民,才被滅掉的。到了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的時候,突厥屢犯,邊患日亟,鑑於秦漢以來防禦匈奴的歷史經驗,朝廷裡有不少官員建議李世民修長城。可李世民認為:“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資治通鑑》唐紀九***在他看來,掃清外寇,消除邊患,締造和平,修築長城並不是正確選擇。他對大臣們說:“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新唐書·李勣傳》***委派李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勞民”,他重視的是“人心”。在他看來,人才與人心,與長城相比,作用更加強大而持久。事實也是如此,唐朝政權經過“貞觀之治”與“開元之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開放、最強大的國家,“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中古時代的中國,也只在唐朝首都長安呈現過。外敵的消除,國勢的昌盛,其所依靠的恰恰不是長城。
再說康熙,康熙三十年***1691***,有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 “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了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清聖祖實錄》***康熙帝總結了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一個治國的大道理:長城再堅固,也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惟有“養好”百姓,讓他們高興,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這就是“眾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決策廢棄長城,實際是拆除了分割廣大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隔離牆,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
萬里長城簡介: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釋出資料,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佈明長城調查資料,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故宮,泰山,兵馬俑同為我國的第一批世界遺產,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佈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缺不全,現在儲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蹟。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製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簷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複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裡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