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

【摘  要】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動探索、發現,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培養其探究能力。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需從創設探究情境、動員全體參與、誘導主動探索、多層全面發展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多方位培養;數學;探究能力

【Abstract】The best path of study knowledge is oneself move investigate, detection, the teacher want to think square try to pursue studies an opportunity that living creation's investigation, development it investigation ability.Student science investigation ability of development need from establish investigation scenario and mobilize all participate, induce active investigate, many layer be overall development etc. to carry on.

【Key words】In many ways development;Mathematics;Investigation ability
        著名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1887-1985)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展,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絡。”的確,只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運探究、發現、獲取知識,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研究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講究教學策略,提出切實可行的研究目標,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研討,從而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那麼,如何引導學生更好的探究數學知識,培養科學的探究能力呢?
        1.創設探究情境
        學生學習時,往往接觸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不一種情境,這是學生學習與科學家研究的主要區別。
        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和激情。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恰當的情境創設具有兩個特點:(1)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不能唾於可午,但又“跳一跳”可以夠的著,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創設恰當的情境,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學生的樂學氣氛,又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提出問題,“李明今年12歲了,卻只過了三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這樣就使學生產生了懸念,創了一個研討的氛圍,這時讓學生取出準備好的年曆,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本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就在這興奮的活動中順利完成。
        又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假設一個生活場景:××商店掛著一則商業廣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優惠。有一種原標價為120元的衣服,教師想買這件衣服,你幫老師算算,應付人民幣多少元?頓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學生“疑慮”之是,教師及時點撥,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2.動員全體參與
        面向每一個學生是素質教育的顯著特點。因此,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必須最大限度的讓體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新知的實際活動中,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的活動,使大多教學中成為陪客。 
        例如在教“百以內的數的認識”的活動中,以前也是數小棒,是老師領學生先一根一根的數,數10根捆一捆,然後以十為單位,總結10個十是1個百的記數法。而我們的新的教學法是放手讓學生數,有一根根數的,有數一部分再重新數的,有以10根為一捆,一捆捆數的……然後大家交流,誰數的費勁,誰數的省勁,老師再作以總結以10為單位進行記數,數到100既簡便又不容易出錯,因而大多數同學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在探究活動中學到了10個“十”是1個“百”的記數法,從而認識了“十”“百”這樣的記數單位。
        又如教學“不連續進位加法的列豎式計算”這一教學內容,按照傳統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指名讓學生逐一回答每一步應該怎樣列式,從形式上是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聽別人的“說”而學到的,特別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從“懂不懂”、“會不會”的詢問中有一個表面的瞭解。而如果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由教師先啟發誘導,提出整體要求,再讓全體學生都動手嘗試列式,人人蔘與探究過程,人人動腦思考問題,那麼全體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3.誘導主動探究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維活動,而小學數學改革的根本出路,在於為培養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創設一個廣闊的空間,通過教師必要的啟發誘導,填補空缺,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分數化小數”一課,由於學生已經學生小數除法,並掌握了分數與除數的關係,所以完成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把分數化為小數,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數分母的特點,總結出分數化有限小數的規律。又如:在講“小數性質”這一課時,首先通過複習舊知:1分米=0.1米、10釐米=0.10米、100亳米=0.100米,並結合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換算關係,啟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得出結論:0.1米=0.10米=0.100米。同時,在寫法上加以比較,從而揭示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通過舊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歸納總結出: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規律。讓學生結合上述所學,完整地總結出小數的性質,這樣突出了重點,分化了難點,達到了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的目的。
        4.多層全面發展
        兒童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絡主客體的橋樑,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讓兒童動手、動口、動腦。通過生動的實踐活動,多層次地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技能技巧。如依據“思維從動作開始”的規律,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究、思考的環境,使學生在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等動手操作中獲取新知,發展思維;依據“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的規律,可以通過說算理,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發展語言,並藉助語言對人們的思給進行調節,使思維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設計學生形成理性認識的第二實踐活動——課堂練習,通過“開放性”練習,更有效地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訓練,促進學生多層次的全面發展。
        教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生產實際。因此,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佈置一些實踐性的題目,指導學生參加探究活動,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教學前,引導學生觀察某種現象,調查某此專案:教學後,指導學生實際測量、製作等,對於學生的創造素質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這種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自助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逐步培養他們把數學作為觀察周圍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種具體現象的工具的意識,增強他們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應該能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究的機會,在學生研討時起到穿針引線的錢用,使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直至達到研究目標,在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