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詞賞析
閱讀古詩、積累古詩,不僅能激發七年級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還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昇華和鑑賞能力的提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學期古詩詞賞析,希望你們喜歡。
蟬
虞世南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首句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尚。次句寫蟬鳴聲。後兩句是議論,借蟬抒懷:品格高尚者,不需藉助外力,自能宣告遠播。
孤雁
杜甫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首詠物詩表達了離亂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兩句深切地寫出失群者的心情,顯示詩人對同伴的無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鷓鴣
鄭谷唐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這首詠物詩重在表現鷓鴣啼省哀怨悽切,藉以抒寫遊子的鄉愁旅思。
採蓮曲
王昌齡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描寫了江南採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蓮葉
鄭谷唐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這首詩不僅描寫蓮葉的色彩、香味、形象,還特別寫了蓮葉在風中的動態美;詩中不僅從側面寫了人們對蓮葉的喜愛,還進一步寫了蓮葉的高尚品質。
贈荷花
李商隱唐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這首詩歌頌荷花能榮衰相依,實則表達了自己渴求知己,尋覓政治依託的新聲。語言通俗淺近,寓意明顯,表現直露,節奏明快。
白蓮
陸龜蒙唐
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此詩借吟詠白蓮,著意於白蓮的精神之美,詠贊白蓮的淡雅高潔、出汙泥而不染,抒寫白蓮內心的幽恨,流露出詩人在隱居中孤高寂寞、自傷遲暮的情懷。
蓮
蘇軾宋
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這首小詩,表達答了詩人對蓮子的喜愛之情,反映了詩人不以官場失意為意的恬淡閒適的心情。語言質樸自然,比喻新穎生動。
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本詞中,毛澤東詠雪言志,抒發了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偉大的抱負。
寫景、議論、抒情三者有機結合,是這首詞的顯著特點。上闕寫景,有概括描寫、具體描寫;有靜態描寫、動態描寫,還有想像描寫。下闕議論兼抒情。
卜算子 詠梅1961.12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小序交代了寫作的緣起,“反其意”是說立意和陸游的原詞不同。
都是詠物詞,通過詠梅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
兩首詞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其一,都寫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特點;其二,都表現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特點陸詞有“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句;其三,都讚頌了梅花的高尚品格陸游詞強調了梅花即使成了泥和塵.也要保留她原有的香氣;其四,兩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兩首詞的不同,也是很顯明的。其一,詞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陸游筆下的梅花是寂寞淒涼、飽受摧殘的形象儘管也仍保持其高潔的情懷,這裡的梅花,象徵了屢受排擠打擊的主戰派。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積極樂觀的形象。她象徵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共產黨人,表現了中國革命者在20世紀60年代面臨國際國內巨大困難的時候,那種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其二,兩首詞的感情基調不一樣。毛澤東的詞,感情基調積極樂觀,充滿信心;陸游的詞低沉孤高。比如同樣寫梅花與群芳相異凌寒獨自開放的特點,毛澤東的詞是“猶有花枝俏”,陸游是“寂寞開無主”;同樣:寫梅花的品格,毛澤東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陸游是“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木蘭詩
全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這首詩對木蘭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而對出征前的準備只用了四句,對軍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寫得比較簡略。這樣敘事有詳有略,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所關注的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這件罕見的事情,而不是表現戰爭。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詩中採用了互文、反覆、排比、比喻等,此外還有反襯、頂針等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工整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
觀刈麥
白居易唐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盡日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本詩的主要特點是敘事與心理揭示融為一體。既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痛苦,又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南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本詞生動的描繪出一位忠勇的將軍形象,表現了詞人的巨集大抱負。最後一句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悲憤。
黃鶴樓
崔顥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從傳說寫起,為黃鶴樓蒙上神奇的色彩。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了寂寞惆悵之感。由登樓遠眺,引動日暮懷歸之情。
歸園田居其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本詩寫歸田後的勞動生活。詩中流露出的厭惡官場、喜愛田園的思想為文人所欣賞;又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把平凡的勞動生活寫得美好有趣,使人讀來感到親切有味。“帶月荷鋤歸“一句最為精彩。
七年級語文課外無可奈何花落去全詩
《浣溪沙》
作者:晏殊
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1、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2、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4、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5、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6、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7、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詩意: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賞析:
這首詞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藝術風格。他的詞集叫《珠玉詞》,名字起得可算是恰如其分。《珠玉詞》裡象珠般圓轉、玉似晶瑩的作品委實不少,當初中文競技場裡不乏喜歡晏殊詞的同學。此詞明為懷人,而通體不著一懷人之語,是一篇以景襯情的佳作。
然而此詞之所以流傳千古,精華還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
這一聯基本上用虛字構成。人們都知道,用實字作成對子比較容易,而運用虛詞就不那麼容易了。所以?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略凇洞釋場分新奐按肆?保??ldquo;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也說,所謂“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它雖然用虛字構成,卻具有充實的、耐人尋味和啟人聯想的內容,這就更使人覺得難能可貴了。這一聯寫出了人們心中所有但為筆底所無的細膩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規律。成功之處就在於作者善於捕捉剎那間的感受,並把這種感受提到具有某種哲理意味的高度上來加以描寫。
“無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覺、感受和感嘆,“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對落花,聯想到春天的消失,聯想到人生的變易,止不住產生一種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對此無能為力,只有徒喚“無可奈何”了。這裡的“花”,既是指春天一開一落的花,又使人聯想到其他許多一興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識”也是作者的感覺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來北歸,不違時節。它們差池雙翦,貼地爭飛,呢喃對語,由於體態相同,誰也難以分辨出其是否是舊巢雙燕,故在“相識”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歸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燕子的北來南去,象徵著季節的變換和年華的交替。“燕”,既是指春來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聯想到象燕子那樣翩然歸來,重尋故舊的人或物。“花”和“燕”變成一種象徵,讓人們想得很開,想得很遠……“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歸來”,本屬司空見慣的尋常小事,但當作者在這兩個短句之前加上帶有感嘆色彩的片語“無可奈何”與“似曾相識”以 後,於是便把這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恆這一哲學範疇中來,創造出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
關於此聯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牆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於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於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後,發現晏殊善於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後,又一同到池邊遊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牆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一見如故。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這既是傳說,當然未必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