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教案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快速梳理文章內容。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比較***原文與“變異版本”的比較***的方法,提高散文閱讀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以及對“弱者”的同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品味語言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表格法”與“變異法”。

  通過表格設計,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過文字改造的策略,將文章部分內容“變異”,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從而領會文字“材料與主旨”的關係。以之引導學生領會散文閱讀與寫作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與學生朗讀結合。

  要求全體學生在聽讀課文的過程中,完成以下任務:邊聽讀課文,邊圈點批註,邊思考問題,邊填寫表格。

  思考的問題: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她有怎樣的印象和情感?根據以上問題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內容。***填寫表格時注意原文語句的“化用”***

  自然段關於“阿長”的事情她是怎樣一個人“我”對她的印象和情感

  1~2介紹稱呼和來歷∕∕

  3~5喜歡切切察察;

  不許“我”走動;

  睡覺時擺成“大”字。①不大佩服***討厭***。

  6~12懂得許多規矩;

  教給我很多道理。②不耐煩***覺得非常麻煩***。

  13~18常常對我講“長毛”。③發生空前的敬意;

  卻不料還有“偉大的神力”;

  特別的敬意;

  ④

  逐漸淡薄完全消失。

  19~29⑤⑥⑦ ⑧

  30~31⑨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領悟

  研讀課文開頭***第1~2自然段***與結尾***第30~31段***。

  1.大家對“阿長”的稱呼分別是什麼,這是她的名字嗎?她的這個“阿長”的稱呼是怎麼得來的?你如何理解這樣的姓名來歷?

  ***1***長媽媽:母親,許多別的人;阿長:祖母;阿媽***阿長***:“我”平時***憎惡時***。

  ***2***稱呼的來歷:“叫慣了,沒有再改口”。

  ***3***“理解”:

  ①於“大家”而言:集體地、習慣性地冷漠,無視個體生命的價值的殘酷***更其可惡、可鄙、可恨、可怕***。

  ②於“阿長”而言:習以為常,以為理所應當***何其可悲***。

  2.品讀課文結尾部分***第30~31段***,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對他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的情感。結合具體語句談談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領會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與主旨的關係;語言內涵的品味

  1.關於“《山海經》”。

  ***1***借用魯迅先生的語體形式,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小魯迅對《山海經》“發生”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渴慕”。

  ***2***何為“渴慕“?

  【設計意圖】品析語言內涵。

  【明確】所謂“渴慕”,表示比“羨慕、愛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極點,一種迫不可待的愛慕、思慕、欲求。

  ***3***從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設計意圖】提取資訊加以分析。

  【明確】段20:“很願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來,我就記得……”;段22:“太過於念念不忘……”;段25:通過“我”拿到《山海經》時候的反應來表現、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現小魯迅拿到《山海經》時的反應的語言:“震悚”“霹靂”。用得到滿足時的激動和興奮來表現“渴慕”“念念不忘”。

  ***5***讓他發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明確】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運用“變異法”,進行比較閱讀: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經》”,文字有什麼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調換順序,可以嗎?文字如下:

  【明確】不能換,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經過“自己細細讀”,已瞭如指掌,如數家珍,爛熟於胸。這些描寫中,說明了《山海經》於“我”而言的意義是:“開啟一個世界”“喚起無窮的好奇心,無羈的想象力”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有“啟蒙”的意義。

  【設計意圖】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悟文章材料與主旨的關係,突破教學難點。

  ***7***成年魯迅對《山海經》又有什麼樣的情感呢?他怎麼看待《山海經》對他的意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研讀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舉了5部“繪圖的書”,都是些什麼書呢?列舉它們,作者的意圖是什麼***有什麼表達效果***?可以刪掉這一段嗎?

  【明確】這些內容的意圖在於說明《山海經》對魯迅的影響。

  ***8***階段性總結:所以,於小魯迅而言,《山海經》是他“最初得到的,最為心愛的寶書”。

  品味語言內涵:什麼是“寶書”、什麼是“心愛的”、什麼是“最為心愛的”。

  2.關於“阿長”。

  ***1***小魯迅是怎樣得到《山海經》的呢?當然是阿長買來送給他的,但是為什麼花了許多筆墨交代一位遠房的叔祖的事兒?當然,我們可以說,是因為他惹起小孩子魯迅對《山海經》渴慕之情。那麼,直接就寫從叔祖那裡“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經》,不就行了嗎?──當然不能這麼寫──為什麼?──因為“不真實”,此其一也。其二,我們來比較對叔祖太太的“改寫”文字,想一想,魯迅寫“叔祖及其太太”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麼?

  原文變異

  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麼也莫名其妙,曾將晒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屍!”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樣,也是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也愛種一點花木,常常微笑著修剪珠蘭、茉莉的枝條,還要自言自語道:“真好看啊!”這老人也就微笑起來。他很愛和孩子們往來……

  【明確】寫叔祖太太,是為了說明叔祖“是一個寂寞者”,他是“很疏懶的”,暗示讀者,他與“我們”往來,稱我們為“小友”,只是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並不是真正關心、關愛孩子。

  ***2***那麼,別人呢?──別人,“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長,阿長是怎樣的呢?可順勢分析品味:“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叫“也來問”?──說明好多人都問過,但只有阿長給我買了《山海經》,別人問過也就問過,沒有真正關心過。只有“阿長”,目不識丁的阿長,主動來問,利用“告假時間”去買,最後“高興的”送給“我”。***對比,反襯***

  ***4***文中有兩次提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但表述卻有所不同,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品味兩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長毛”時“《山海經》”時

  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明確】之前“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脫了褲子就能抵禦大炮的進攻,小孩子信以為真,覺得好恐怖,好神祕;當然從大人,從成年的角度看,又會覺得好可笑,有一種幽默的調侃在裡面。而“確有偉大的神力”則是指“她能夠做成功”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沒有文化,目不識丁,把《山海經》誤聽為“三哼經”,她與小魯迅沒有血緣關係,只是一個保姆,但她關心、注意並重視了一個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對於她的“關心、重視”,別人則一律是“漠視”,這讓成年魯迅也頗多感慨。

  ***5***階段性總結:所以,文章才叫《阿長與〈山海經〉》,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樣叫《我的保姆阿長》,也才有了文章結尾那一聲深沉的向大地母親的“祈願”,願生前不幸的阿長在大地母親的懷裡得到靈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師的“變異”,如果由你來繼續“變異”,以突出人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你還有哪些選擇?並簡要分析和闡釋。

  預設“變異”的可能性:

  ①第19自然段:“刪”──叔祖與別人不同;

  ②第22自然段:“刪”──對阿長的“不屑”;

  ③第24自然段,“換”──“三哼經”為“山海經”

  ④第28自然段,“刪”──《山海經》的粗拙;

  ⑤第29自然段:“刪”──木刻本的丟失;

  ***四***總結

  1.這節課,我們走進文字,利用“變異”比較的方法,領悟散文中有些“似乎無理,貌似閒筆”的文字,但仔細“想去”,“竟是有理有情”,這是領悟“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2.還有,我們品味語言,發現有些字眼“好似無理,又似太俗”,但“合上書一想”,彷彿必須有它方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這就是品味散文的語言,尤其是魯迅的散文語言。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朝花夕拾》,將你感興趣的文章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對魯迅先生的散文語言風格能有較深的瞭解。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

  對於本課的處理,我自己比較欣賞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絡。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定: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定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