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國則特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還有蝌蚪文。古文中於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文中於的用法,歡迎閱讀
古文中於字作補語的用法
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刻舟求劍》“於水”作補語***
2、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於河東”作補語***
古文中於字作複音虛詞的用法
複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
1、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崤之戰》譯為“從這時”作狀語***
2、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譯為“在這職業上”作補語***
古文中於字作不譯的用法
有時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
例如: 1、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2、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同上***
古文中於字作狀語的用法
***一***、在文言裡,“於”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於”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
1、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到”“從”等。
例如: ***1***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在”***
***2***皆朝於齊。***同上,譯為“到”*** ***3***虎兕出於柙。***《季氏將伐顓臾》譯為“從”***
2、引進動作行為有關的物件。譯為“向”“對”“跟”“與”等。
例如: ***1***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對”***
***3***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跟”***
3、引進比較物件。譯為“比”。這種情況中,“於”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詞。
例如: ***1***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比”***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譯為“比”***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它往往跟在動詞後面,譯為“被”。
例如: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被”***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譯為“被”*** 有時,它還與“見”“受”合在一起表被動,構成一種固定結構的句式。
例如: ***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於…”譯為“被”***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受…於…”譯為“被”***
***二***、“於”和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不後置的情況。一般可譯為“對於”。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譯為“對於”***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譯為“對於”***
古文中於字作補語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