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怎麼填報高考志願

  每年理科生的高考志願填報專業所佔比重總是遠遠高於文科專業,那麼理科生怎麼進行志願的填報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理科生填報高考志願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理科生填報高考志願的方法

  一、理科生選專業餘地更大

  在高考志願專業選擇方面,理科生比文科生有更大的餘地。在目前高等教育本科的12個學科中,理、工、農、醫這四個門類基本上都是理科生的天下,新版目錄的506種專業中,理、工、農、醫四大門類就有276個專業,佔總專業數的一半以上。

  除理、工、農、醫這四個主要學科外,經濟學、管理學中很多專業更是對理科生青睞有加,有很多隻招收理科生或文理兼收的專業,都可以是理科生選擇的重點。 如經濟學中金融學、經濟學、金融工程、投資、保險等;管理學中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工程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物流工程等。

  法學近年來報考比較火爆,法學、社會學、公安學類有很多學校都會投放一些計劃招收理科生。另外,一些教育學、體育類等專業也會在理科中招生。

  二、挑學校首選985和211大學

  這是我國重點一本高校,這些大學科研經費多,師資力量強。985、211大學在全世界承認學歷。眾所周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學校都是 211及985的院校。全國獨立設定的44所藝術類院校裡,中央民族大學既是211又是985院校。部分藝術類院校,包括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屬於211院校。理科生在高考志願選擇院校時,這將成為一大重要標準。

  三、選專業要選學校的王牌專業國家一級學科

  高志願選定了院校後,在選擇專業方面,學生最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積累及能力、潛力,著重考慮該校的王牌專業。既然是王牌,國家便會相應地加大扶持力度,這些學校的專業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很強,學習氛圍好。而且,從側面也能反映出此類專業的發展空間及就業前景。

  高考志願填報技巧

  一、填報高考志願時應注意高校錄取規則

  考生選定學校後,最重要的就是讀懂該校的錄取規則,目前最常見的專業錄取規則有三種:分數優先、志願優先、專業極差。在高招訪談中,招辦主任對這些使人頭腦發暈的術語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另外,要強調的是,不同大學的錄取規則也不盡相同。以四川大學為例,該校去年的分數級差是第一、二個專業之間3分,其餘專業之間1分。比如某個學生600分,第一專業志願未達到錄取條件,系統就會將該考生的有效分數變成597分進行第二專業志願的排隊,以此類推。如果考生所填報的六專業都達不到錄取條件,選擇服從專業調劑,就等待調劑,若不服從專業調劑就做退檔處理。

  二、填報高考志願不要過分關注地域差異

  往年,許多考生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慮,是否北上廣或一些沿海地區教育文化資源更加豐富,對就業幫助更大?但是據招辦主任介紹,隨著科技發展,時代變化,地域差異已不再成為考生主要關注的問題。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蔣經法表示,“資訊網路化使得高校的學習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在學生在全國各地求學與在北上廣求學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同時,從中國教育線上高招調查報告的統計資料來看,只有28.1%的考生傾向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29.2%的考生傾向於天津、南京、武漢、西安、成都、瀋陽等教育發達地區;30.6%的考生會傾向杭州、長沙、哈爾濱等省會城市;9.2%的考生則傾向廈門、青島、大連、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另有2.9%的考生會考慮其他地區。可見,在學校選擇方面北上廣地區已不佔絕對優勢。

  三、填報高考志願應注重大學的文化底蘊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蔣經法說,“每年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們會要求考生首先本著選擇自己喜歡專業或者未來發展志向的原則填報,這一點非常重要”。

  南京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索文斌則提出不同的觀點,“分數的背後實際上是選學校選專業的價值判斷,大學的選擇最終還是個人的個性、成長狀況與大學文化的匹配度的選擇”,他主張學生進行選擇時多考慮“大學文化“。

  填報高考志願小竅門

  一、瞭解高考志願填報相關知識

  高考志願填報是門學問,有許多的技巧。諸如平行志願的錄取規則,規避風險的策略和技巧,目標院校、目標專業近幾年錄取分數情況及走勢,預判2017年錄取投檔線,以便填報志願很快地“對號入座”,提高志願填報的水平和準確度。再如,目標專業的就業形勢如何、發展前景怎樣,哪所大學的這個專業最好,錄取分數多少等等,所有這些都要了如指掌,做到成竹在胸。

  二、慎看高校排名 只做參考

  據瞭解,一些家長在選擇高校時,會將高校的排名作為報考依據。對此,一些高校提出,近年來,社會上有一些高校排行榜陸續推出。但是這種排名只是民間排名,各種排名對高校的統計資料的要求也不一樣。大學本質上是一個學術公共機構,但同時擔負了多種職能,包括培養人才,用科技成果促進社會發展,以及傳承知識和文化等,所以究竟拿什麼指標去衡量大學,就變成一個難題,很難用一個排名來衡量大學。

  因此,提醒考生,在報志願時,可以參考這些排名,但也不能完全以此為依據。考生可登入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網站,上面對高校科技產業、 科研基金、 成果專利等有排名,可供考生參考。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