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星形成的知識

  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那你想了解流星的形成嗎?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流星是怎麼形成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流星的形成

  1、圍繞太陽運動的宇宙塵粒或者固體塊狀物

  太陽有強大的吸引力,周圍會有很多隨之運動的宇宙物體

  2、經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吸引力吸進大氣層

  這些物體經過地球附近時,由於地球強大的吸引力被吸進大氣層,與之產生摩擦火花,形成非常亮眼的光。

  3、流星雨的形成

  很多小的流星從同一方向同時輻射過來好像地球上的下雨一樣,產生很美麗的景象。

  流星的基本知識

  太陽系內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際空間還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微粒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繞著太陽運動。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會使其軌道發生改變,這樣就有可能穿過地球大氣層。或者,當地球穿越它們的軌道時也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由於這些微粒與地球相對運動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摩擦而燃燒發光,在夜間天空中表現為一條光跡,這種現象就叫流星,一般發生在距地面高度為80-120公里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別明亮的又稱為火流星。造成流星現象的微粒稱為流星體,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流星包括單個流星***偶發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種,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

  流星體的質量一般很小,比如產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體直徑約0.5cm,質量0.06毫克。肉眼可見的流星體直徑在0.1-1cm之間。它們與大氣的相對速度與流星體進入地球的方向有關,如果與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過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體趕上地球或地球趕上流星體而進入大氣,相對速度為每秒10餘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彈出槍膛速度的10倍,足以與大氣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而為我們看到。大部分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後都氣化殆盡,只有少數大而結構堅實的流星體才能因燃燒未盡而有剩餘固體物質降落到地面,這就是隕星。特別小的流星體因與大氣分子碰撞產生的熱量迅速輻射掉,不足以使之氣化,據觀測資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體,包括汽化物質和微隕星,總質量約有20萬噸之巨! 這是否會使地球不斷變"胖"呢?地球質量約為6×10^21噸。由於流星體下落使地球"體重"的增加在50億年時間內的總量約為3.3×10^17噸,或者說使地球質量增加了兩萬分之一,相當於體重200斤的大胖子增加0.1兩。可見其實在是微不足道!

  生流星現象,而是以塵埃的形式飄浮在大氣中並最終落到地面上,稱為微隕星。

  流星體是穿行在星際空間的塵埃和固體小塊,數量很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執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其中石質的叫隕石;鐵質的叫隕鐵。

  流星是分佈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它們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後,流星通常是宇宙空間闖入地球大氣層的宇宙沙粒,它在空氣中高速運動以致能夠打掉空氣原子中的電子,從而在其周圍形成一個等離子區***又稱電離氣***。等離子區是由裸露的原子和自由電子組成的。在大約一秒鐘量級的時間內,自由電子再次與原子結合並釋放能量,這能量正是迫使它離開初始位置時所需的能量,在結合過程中放出的能量是流星尾巴發光的能量來源。

  宇宙中那些千變萬化的小石塊其實是由彗星衍生出來的。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太陽輻射的熱量和強大的引力會使彗星一點一點地瓦解,並在自己的軌道上留下許多氣體和塵埃顆粒,這些被遺棄的物質就成了許多小碎塊。如果彗星與地球軌道有交點,那麼這些小碎塊也會被遺留在地球軌道上,當地球執行到這個區域的時候,就會產生流星雨。

  流星的來源 其實每一次的流星雨並不是象表面那樣,流星看起來好看,其實流星是一顆離地球較大的隕石所釋放出來的塵埃,其間還會有相對比較大點的石塊,到達地球時候,會被地球的磁場所吸引,從而與大氣摩擦,產生流星雨。效果就象拿一塊乾燥帶點溼潤的泥土,對某一物體投擲過去,控制好速度,最先接近物體的是泥土上的灰塵,其次是這塊泥土本身。

  流星的補充知識

  流星:流星體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後被燃盡成為一束光,這種現象叫流星。

  流星體:流星體是分佈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肉眼可見的流星體直徑在0.1-1cm之間。

  火流星:看上去非常明亮,發著“沙沙”的響聲,有時還有爆炸聲。流星體質量較大***質量大於幾百克***,進入地球大氣後來不及在高空燃盡而繼續闖入稠密的低層大氣,以極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氣劇烈摩擦,產生出耀眼的光亮。火流星消失後,有時會留下雲霧狀的長帶,稱為“流星餘跡”,可存在幾秒鐘到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

  流星雨: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

  流星雨的輻射點:流星雨看起來都是從天空中同一個點發射出來的,這個點就叫做輻射點。其實這是因為透視造成的。流星雨時所有流星體的運動方向都是平行的,但就像我們站在鐵路上往遠方看兩條鐵軌交匯於一點一樣,看起來這些流星體就好像從一個點發出來往四面八方而去。反過來,判斷一顆流星是不是該流星群內的,只需看其反向延長線過不過那個輻射點。

  ZHR:表徵流星雨大小的一個量,指在理想觀測條件下,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頭頂正上方時,每小時能看到的流星數量。如果目視極限星等到不了6.5等,或者輻射點不在頭頂,能看到的流星數量都會減少。

  理想觀測條件:指天空非常晴朗,大氣透明度非常好,天空完全黑暗,沒有任何人為的光汙染,沒有月亮時的觀測條件。

  流星雨的極大和爆發:所有流星雨都不是隻在某個時刻才能看到的,而往往是連續好幾天甚至一個月都能觀測。但是大多數時候流量都很小,只在一個相對很小的時間段裡才會有大量的流星雨出現,這時我們稱之為該流星雨的極大;而爆發主要是針對一些週期性流星雨而言的,它們在大多數年份裡,就算極大時流量也很小,但在某幾年卻有可能出現流量特別高的極大,這就是爆發。

  流星雨的命名:我們一般用流星雨輻射點所在的星座或附近比較明亮的星名來命名這個流星群,例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位於雙子座中。

  流行的發光:從“天文達人”到科班人士 “專業發燒友”的葉泉志,年紀輕輕就獲得了“蘇梅克近地天體獎”,手裡攥著數百顆尚可提出命名的小行星……近日,在加拿大深造的廣東南十字星會會員葉泉志回到廣州,與大夥分享他的求學歷程。結果,他一上來就提出了一個讓發燒友們“三觀盡毀”的說法:流星發光不是因為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