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讀後感_讀餘華活著有感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餘華的活著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1

  剛看完餘華的活著,掩卷之間又是一聲嘆息。很早以前就聽說了這本書,卻一直沒有機會看,翻開的時候發現自己挺幸運,因為多年前就看過了電視劇版的《福貴》,情節有改動,電視中的鳳霞還發過瘋,苦根好像也沒死。或許是現在的生活過於安逸,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拋到那樣的環境中,體會活著的不易,但人的情感卻是任何時候都會產生共鳴的,青年的福貴不知天高地厚,揮霍無度,敗光家產,淪落為貧農。貧窮的生活消磨著他們的生命,母親或許在對兒子的思念和對兒子“又去賭錢”的擔心中離去。此後,悲慘的陰影就一直揮散不去。全書我覺得最引發淚點的就是有慶的死,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好日子,倔強,卻有擔當,有責任感,本應對他的未來充滿希冀,他或許是扭轉這一切的關鍵,卻被無良的醫生活活抽完了血***讀此段時我是憤慨又心酸的不能自已***,無法想象一個承載希望的活生生孩子,可以在一瞬間化身孤魂,無法想象一個父親不僅要忍著喪子的悲傷還要瞞著無法承受打擊的母親,無法想象白髮人送黑髮人,卻無法將這悲痛安放在逝者靈柩中長埋地下,只能刨個坑,裹著件單衣就入土。或許是我想法太幼稚了吧,總覺的作者過於殘忍了一點,應該幸福的活著的人卻以最悲傷的方式死去,就好像我們總希望明天可以更好,須不知最好的時光就是今朝,人生不是我們所能預測,一切卻都已冥冥之中早有註定。

  那頭叫福貴的牛是福貴從死亡的邊境拉回來的,別人說這頭牛年齡比他爹都大,頂多活個兩三年,福貴淡然回到自己的時間也差不多了,兩三年夠活了。結局苦根的死也是出乎意料的,不會說話的鳳霞生了一個滿嘴跑話的兒子,算是對人心理的安慰吧。這一切雖說不全是福貴年輕的過錯,但他自己當年犯下的種種,最後都被他親手埋葬。活著,對福貴而言是一份責任,儘管沒有實現從雞到鴨再到牛的重振家門的抱負,但是陪家人走過,相守家人的一生,不正是活著的意義麼?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2

  記得某人說過:一個人要對自己整個人生的目的有明確而堅定的認識,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活著,這是一件極難的事。

  因為極難,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我在看到餘華的小說《活著》時,便急迫地讀完。

  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一種冷靜、平常的筆調,娓娓述說福貴老人並不平常的一生。

  在福貴還是一個闊少時,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名不文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死於由老宅遷入茅屋的當天。破敗以前的福貴不懂得傷心,破敗之後的福貴卻沒有資格傷心了。因為他成了佃戶,佃種著曾經屬於自己的五畝田地。此後的日子,他經歷了戰爭,被抓壯丁到戰場而死裡逃生;經歷了自然災害年,飽受飢餓的折磨而僥倖活命;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七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而他卻活著,與那頭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幸運”地活著。

  “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覺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餘華語

  “坐在我對面的這位老人,用這樣的語氣談論著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內心湧上一股難言的溫情,彷彿是一片青草在風中搖曳,我看到寧靜在遙遠處波動。”——小說中的描述。

  作者餘華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視,他們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他解釋:“‘活著’,作為一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忍受,成為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著的一個必需條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著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讀過《安妮日記》這本書,書的主人,年僅十三歲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為逃避納粹的迫害,同家人一起,躲避在幾間密室裡,忍受著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日子,在那種牢獄一樣的環境與低沉、緊張的氣氛中,仍然堅持讀書、記日記,她在日記中寫道:“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能忍受的力量,來源於她心中的光明。

  沈從文先生《邊城》中的老船伕,“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親人——翠翠”,他能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的力量,來源於他肩上的責任與心中的愛。

  而生活在真實社會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艱難與痛楚,忍受生活的瑣碎與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並在忍受的過程中,明瞭活著的理由,在忍受的過程中,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很欣賞餘華說的一段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忍受並幸福地活著吧!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3

  我得為餘華的《活著》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著》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著》,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著》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裡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裡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裡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裡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著為了什麼?人活著不為什麼,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裡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著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著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裡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好好地活著。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餘華的活著讀後感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