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寒春風曲鑑賞

  《寒春風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曲子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阿炳《寒春風曲》樂曲鑑賞的相關內容吧!

  阿炳《寒春風曲》的樂曲鑑賞

  此曲為《二泉映月》的姊妹篇,旋律剛勁明朗,色彩多變,全曲為單一的變奏曲式,由三個基本樂句組成,為四四拍子共一百小節四百拍。第一樂句力度強大激昂,表現了對美好前景的強烈追求;第二樂句旋律急速下降,表達了阿炳內心的不平靜;第三樂句利用滑音奏法模擬初春季節颳起的陣陣刺骨寒風,表露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困苦。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的寒風,而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全曲四百拍,其中約有一百拍的旋律與《二泉映月》基本相同,演奏手法也相近,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更為活潑流暢,舒展寬廣,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跟《二泉映月》劇烈蒼勁、催人淚下的曲調樂聲相比較,《寒春風曲》顯得更為柔和,其曲調的線條十分舒緩,帶給人的是一種清晰的傷逝和哀婉。聆聽此曲就如同沉浸在一種被寒氣裹住的幽夢之中,冷瑟但清醒。那些難以遏止的悲憤在這裡已經被消解掉,對生活的絕望也已經沉入悲傷的湖底,唯有如寒風般的傷痛還縈繞在空中,如無奈的失眠,床頭左右翻轉,傾聽著堂屋裡隱約隱約的哀鳴聲。

  阿炳《寒春風曲》的樂曲簡介

  《寒春風曲》,二胡獨奏曲,阿炳編曲。此曲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現了阿炳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阿炳自己說此曲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根據中國音樂教育家楊蔭瀏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此曲有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的鋼絲錄音。

  阿炳《寒春風曲》的作者簡介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準照。相片裡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祕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迴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絃、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裡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鬆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