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有哪些古遺址

  安順素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安順的一些古遺址,歡迎大家閱讀!

  安順古遺址: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

  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安順市區以北32千米處,在普定縣城關鎮西南約5千米處新寨村穿洞寨後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一帶,一萬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在西秀區的貓貓洞及還願洞、平壩飛虎山洞、普定白巖腳洞都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其中普定穿洞遺址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存印證了黔中地域輝煌的史前文化,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成為史學界一顆引人注目的燦爛明珠。

  穿洞為一自然溶洞,南北對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蝕盆地,綿延數十千米。峰頂與盆地相對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長30米,最寬處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涼,自然條件優越,適宜人類居住。

  1976年,南京大學教授俞錦標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發現骨化石、殘骨、灰燼及染色的紅土礦,從而揭開了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神祕的面紗。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類文化遺蹟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分外重視,封存於歷史塵埃中的古人類生活圖景由此而逐步展現出來。

  1979年,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教授與俞錦標教授相繼對穿洞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又獲得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物。是年冬,中國科學院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淼水教授應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類遺址的價值,認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超過其文化內涵豐富新穎、突出的類似的古人類遺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安順古遺址:安順武廟

  安順武廟,原為慈雲寺,始建於明代,坐落於城中心中華東路首端北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市博物館設於此。

  安順武廟的前身為慈雲寺,明季城中居民捐資而建,擇地於大十字鐘鼓樓東向北側,僅一門一院一殿,其碑記在後來的重修中湮滅,故建成年代不詳。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入主,崇尚教化,興建廟宇。出於祀典,各地當有文武二廟以供春秋祭祀。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即將駐蹕安順的貴州提督李本深徵撥慈雲寺,大興土木,改建為武廟,安順武廟自此始建。

  慈雲寺改建武廟,不唯將原大殿全部拆除重建,建成面闊五間,前後帶廊,三十六根整料石柱,殿高六丈之歇山頂石木結構建築,還興修牌樓式山門,中有額曰:“文武聖神”,門前豎下馬碑。新建院中泮池、泮池後宮牆、禮門、義路、天子臺、兩廡等建築,儼然與文廟規制相符。大殿中塑關帝坐像、行像各一。此後,每至歲時,安順城中文武官紳由提督率先,舉行祭祀大典;安順府屬武進士、武舉人、武秀才亦在此游泮、祭聖。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建殿後觀音樓為三層重簷四角攢尖頂建築,底層平面為方形,面闊進深皆三間四丈,左右及後面築石牆。左廊柱側刻題改建觀音樓題記,樓中祀觀音大士。觀音樓階下左右各建廂房三間,供廟中住持居住。其餘武廟各殿宇、泮池、宮牆等亦加以培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又重修,典籍中有此次重修的記載。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提督徐印川將泮池後宮牆拆除,修成廳房五間,作歲時各官祭祀更衣休憩之所。又因廟門臨街近市,遂以石欄圍護以期潔淨而壯觀瞻。

  安順古遺址:天台山伍龍寺

  天台山位於平壩縣城南13公里的天龍屯堡文化旅遊區,距安順城區32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民間戲劇博物館設於此,是貴州西線著名旅遊景點。

  天台山於萬山叢中一峰崛起,山勢險峻,危巖聳立,狀如登天之臺,故名。天台山西南北三面絕壁懸崖,如斧劈刀削,東面有石級可登,蜿蜒而上。山高僅百米,而氣勢巍然,極目遠眺,群山跪伏。山下古木參天,濃廕庇日,五百年古銀杏蒼勁挺立。山巔有寺,名伍龍寺,始建於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相傳為白雲寺僧所建,歷經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幾次增修擴建,日臻完善。

  伍龍寺是一座佈局謹嚴,設計精妙的古建築群。寺廟建築結構分內外兩個部分,外牆均用石塊砌築,與山體渾然一體,猶如天成;內結構則為精雕細作的木石構建,靈巧精美。主要建築有大佛殿、兩廡配殿、觀音殿、玉皇閣、祖師殿、藏經樓等九組五十餘間廳堂殿宇。有“黔南第一山”、“天中之天”、“印宗禪林”、“清靜禪院”四重山門,有小月臺、大月臺、望月臺及峭壁邊緣鑿出的狹徑“天街”、石欄、後花園等建築。寺廟依山佈局,因形就勢,迂迴曲折,錯落有致。大殿、配殿等主體建築按中軸線對稱修建,採用魚背樑含榫、龍鳳堆畫屋脊和屋簷結構造型,承襲宋代建築風格,是貴州僅有的一組仿宋古建築群。

  天台山古建築群佈局設計獨具匠心,山體空間雖小,因結構巧妙,擁而不擠,窄中見寬,於方寸之間呈現雄偉之勢。其建造工藝巧奪天工,部分建築伸展懸崖之外,如臨仙閣,似危而安,讓人歎為觀止,被中國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譽為“中國古代山地石頭建築的一組絕唱”。

  安順古遺址:明代遺址雲山屯

  明代朱元漳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完成統一大業。為了穩定邊錘,把兵丁留下,實行屯田制、衛所制,現在貴州許多稱屯、堡、哨、所的村寨,就是當年的歷史痕跡。明永樂11年***1413年***貴州始建行省,結束了過去分屬鄰省的狀況。這對貴州歷史發展無疑是劃時代的轉變。

  到哪去尋覓貴州歷史上這精彩的一頁呢?安順市東郊的雲山屯,就是明代屯堡人生活方式的活生生的展示。大約因為地處邊陲,又深藏在雲山屯的半山窩,近、現代文明和種種變遷較少地衝刷到它,所以舊貌破壞不多,許多古蹟,如屯門、屯牆、箭樓、碉堡、石櫃臺、古民居、古街巷等等,都還較為完好地儲存下來。而且屯堡人還保留著捲舌的外來發音方式,以及長袍大袖、絲綢繫腰、繡花翹頭布鞋的明代婦女服飾。這裡處處可略見明代漢族最大一次移民的深遠影響。

  這樣的古屯堡,現存的“明代一條街”,正處在安順風景區的旅遊熱線之上。以雲山屯為中心輻射平壩、長順、鎮寧、普定的屯堡文化圈,他們的地戲、花燈、山歌等民間文藝,地戲臉子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獨具一格的服飾,別開生面的生活習俗,都是獨特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