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博物館導遊詞3篇

  塘沽博物館,2007年成立,800餘件藏品,文物珍品有大沽鐵鐘等。介紹 塘沽博物館根據該區歷史傳承和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下面是帶來的塘沽博物館導遊詞,歡迎欣賞。

  塘沽博物館導遊詞一: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小導遊,我叫關艾,那麼今天就讓我陪大家一起參觀塘沽博物館吧!

  它坐落於天津市塘沽區,裡面有800餘件藏品呢!文物珍品有大沽鐵鐘等。建築面積約有8100平方米,展陳面積6000平方米。它的外形南高北低,平面是橄欖形,造型非常獨特,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 塘沽博物館是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的,分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興邦、明珠璀璨、沽口曙光六部分主題,採取博物館與紀念館結合的陳列藝術形式、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陳列方法,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更多的鋪張出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定位及豐厚積澱。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在海門古塞裡,一座大鐵鐘被陳列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它就是大沽鐵鐘,1844年,為了紀念戰死在大沽炮臺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曾被懸掛在樂威毅公祠裡。但是,1900年,大沽炮臺淪陷後,鐵鐘被英軍掠走,直到2005年,在多方努力下,漂泊海外105年的大沽鐵鐘,終於回到了塘沽。將鐵鐘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坎坷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從戰爭到和平,中英兩國人民之間所建立起嶄新的友誼。

  塘沽的變化可真大啊!剛過去僅僅幾年,就建成了一個超大的博物館,我真為我是一個塘沽人而自豪!

  塘沽博物館導遊詞二:

  非常榮幸能陪同大家共同遊覽我們塘沽博物館。我是今天的小導遊:孫鈞硯。

  塘沽博物館位於中心路南端的河濱公園與海河臨界處,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展陳面積6000平方米。其建築外形南高北低,平面呈橄欖形,造型獨特,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塘沽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分"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興邦"、"沽口曙光"、"明珠璀璨"六部分主題,採取博物館與紀念館相結合的陳列藝術形式、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陳列方法,客觀而生動地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更多地鋪張出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定位及豐厚積澱。邊看,下方是海河,北運河,南運河,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歷史上天津有這樣的說法:“先有三岔口,後有天津城”。 所以這裡也是天津的發祥地,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另一個方向, 海河則象一條玉帶飄飄悠悠伸向遠方。

  在我們的右手邊,就是海門古塞了,接下來旅客們請隨我一起進入。大家請看,它就是大沽鐵鐘,1864年,為了紀念戰死在大沽口炮臺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曾被懸掛在樂威毅公祠裡。但是,1900年,大沽炮臺淪陷後,鐵鐘被英軍掠走,直到2005年,在多方努力之下,漂泊海外105年的大沽鐵鐘,終於回到了塘沽。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將鐵鐘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坎坷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從戰爭到和平,中英兩國人民之間所建立起的嶄新的友誼。

  各位遊客朋友們,請大家往這邊走,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大沽造船廠了“工業興邦”展廳裡的火車頭、“大沽造”步槍、各種鐵炮,大部分都是在這裡面造的。久大精鹽廠、永利鹼廠、大沽船塢等都是在這一時期興建的,這一主題體現了塘沽在近代工業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表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塘沽人民抓緊建設家鄉的“沽口曙光”,以及建國後尤其是近年來塘沽區飛速發展和巨大變化的“明珠璀璨”,都用豐富的實物和文獻展示了塘沽的飛速發展。

  接下來大家自由參觀,希望大家玩得愉快!

  塘沽博物館導遊詞三: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天津塘沽海洋館和奧林匹克博物館。

  我們坐了一個小時的大客車到達海洋館。下了車,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因為這是我頭一次看海洋動物,以前我只是在電視裡看它們。海洋館很大很大,它是一個梯形的建築物,外牆塗著深藍色,正中間刻著一隻天藍色的小海豚,非常可愛。我們走進海洋館,看到許多魚、海豚、海獅、海象、黃海馬、刺刺球、北極狐、北極狼和北極熊……。然後,老師還帶我們去看海豚和海獅表演了。海豚好像一位藝術家,會唱歌、會跳舞,還能聽懂我們說的話,太神奇了!海獅好像一個雜技師,它會套圈和頂球,非常活潑。我最喜歡北極熊了,滿身雪白毛絨絨的,真像我的毛絨玩具,太想領一隻回家,陪我玩。

  看完了海洋館,我們又去參觀奧林匹克博物館,在那裡我看到許多紀念品、許多雕像和七個奧運福娃。到了下午,我們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塘沽博物館位於中心路南端的河濱公園與海河臨界處,建築面積7700平方米,展陳面積5000平方米,其建築外形南高北低,平面呈橄欖形。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成,陳列共分六大主題,分別是追溯塘沽海岸形成地理地貌的“滄海桑田”;再現塘沽鹽業發展脈絡的“鹽興漕暢”;已闢為紅色旅遊走廊的“海門古塞”;反映近代民族工業興衰的“工業興邦”;表現新中國初創的“沽口曙光”;展示近年來塘沽區飛速發展的“明珠璀璨”。採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與現代手段相融合的陳列方式,展現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步入博物館東廳,牡蠣堤、貝殼礁、先民最早居住的草屋、海洋產品、農耕工具及農產品、採鹽業等實物和場景模型,向人們訴說著塘沽滄海變桑田的歷史。十一世紀中後期50十年間,黃河三次改道,奪海河入海,先後共行水62年,濁水所經即為平陸,具有驚人的造陸能力,海岸線平均以三年一千米的速度向大海推進。至1128年,塘沽退海而陸成。元初,來自周邊地區的移民定居塘沽,以捕魚和煮鹽為生,開始創造塘沽地區的初始文明,成為第一批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