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傳統生態思想對構建現代生態文明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傳統生態倫理思想 現代生態文明觀 啟示 
    [論文摘要]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實現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轉換,科學汲取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自然觀;克服傳統思想的時代侷限性,完善民主與法制相結合的社會體制;吸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觀;對傳統農業方式進行科學理性的改造,探索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模式,對構建現代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穩定則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集偉目標。實現這一巨集偉目標,不僅僅是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更意味著生態文明的進步。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理念的一次昇華,同時為我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立足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現代生態理念,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生態倫理傳統,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科學汲取“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自然觀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論,對人類的實踐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近代以來形成的機械自然觀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片面強調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自然是人類可以任意驅使和宰割的物件,從而對自然採取橫徵暴斂、竭澤而漁的態度。可以說,這種自然觀是導致今天人與自然關係緊張、生態危機重重的思想根源。因此,為了防止全球性生態災難的到來,使人類文明得以持續下去,必須從哲學的層面認真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自然觀的變革,建立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是在人類反思全球性生態危機的過程中、總結現代生態科學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主張把人的角色從自然界的征服者改變成其中的普通一員,人類和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與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生態自然觀的確立,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 
    我國傳統倫理強調“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把宇宙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人類追求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天人合一”思想包含著對自然系統本身秩序的維護和對生命物種生存權利的尊重,以及對其他非生命的自然系統的關心。這種有機論的自然觀直觀地把握了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整體圖景,與建立在生態學和其他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生態自然觀有共同之處。但是,由於缺乏現代科學理論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各種複雜規律的深刻認識,只能從總體上被動的適應自然生態規律、區域性上利用經驗積累的生態知識,實現的是較為原始的“天人合一”狀態。我們今天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在經歷了工業文明的洗禮、生態狀況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情況下,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迴歸。這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刻地把握生物圈的規律和人與自然複雜的相互作用機制的前提下,主動地適應生態規律,既用科學的生態理論來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服務,又利用它來恢復和重建被工業文明破壞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爭取在更高的相互作用水平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因此,構建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生態自然觀,應當深人挖掘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以現代複雜性科學知識對其進行闡釋,以人類與自然界的共存為價值取向發展生產力,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為中心建立生態化的生產關係和經濟體制,從而促進人類的世代延續和社會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