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土族民歌的藝術形態

  卓尼土族民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在甘肅省卓尼縣杓哇鄉一帶的土族民歌,卓尼縣境內的土族民歌明顯地表現出藏、土融合的痕跡。其情歌稱為“卡西”,酒歌稱為“魯西”,舞曲稱為“格日”。所有歌詞均用藏語演唱,僅在部分曲調上保留了土族的獨特風格,它也屬於藏語民歌的範疇。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

  

  1、卓尼土族民歌的曲調:“卡西”的曲調節奏多為二、三混合拍,以使用切分節奏為突出特徵。調式中藏族民歌的風格區別在於“卡西”中的宮微調式幾乎都與羽調式交替的奇特現象。“魯西”的曲調卻頗具特色,曲式結構由四個樂句構成,後兩句重複前兩句,調式大多為六式羽調***五聲調式加變宮***和七聲宮調式兩種。宮羽調式相互交替,旋律進行中偶爾有一、兩處八度大跳外,一般都為級進間夾雜一些四度跳進。

  2、卓尼土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卡西”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對唱兩種。“魯西”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三種形式。

  3、卓尼土族民歌的唱詞:“卡西”的唱詞多在生產生活中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抒發?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煌?那楦校?娓卸?⒓蔥順?鑾楦琛?ldquo;魯西”的唱詞多在酒宴上助興的民歌。均為哲理性頗深的格言,語言運用精闢簡練、寓意深刻、涉及包羅永珍。

  4、卓尼土族民歌的作用:卡西:屬情歌,按當地風俗,要在遠離村寨的野外演唱,以傾訴愛慕之情為主要內容。魯西:流行於土族的所有村寨,可在一切節日慶典的酒筵上演唱。歌詞格式與強勒沒有大的區別,均為哲理性頗深的格言。

  卓尼土族民歌的歷史淵源

  卓尼土族民歌“魯西”和“卡西”淵源可以追述到公元307年***西晉永嘉元年***。由於遊牧在遼河流域的鮮卑族慕容部的首領土谷渾因與嫡、弟不睦,率領1700人馬向西遷至洮水流域建立了遊牧政權。後建都伏城號土谷渾國。到663年***唐龍三年***,由於吐蕃王朝的不斷侵佔,延續了350年的土谷渾國終於瓦解、部眾四散、部分部落依附於吐蕃王朝,為其擔負守邊任務,卓尼縣境內的杓哇鄉土族就是一部分。土族民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土族雖為土谷渾後裔 ,但由於長期與藏、漢雜居生活,民歌已明顯表現出了藏土融合的特徵。

 

  卓尼土族民歌的文化價值

  “魯西”和“卡西”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土族民歌“魯西”和“卡西”是土族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研究土族文化的重要依據,是藏、羌與土族文化融合的體現,是藏族與土族人民聯絡的紐帶。

  卓尼土族民歌的申遺資訊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化: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遺產序號:10

  遺產編號:Ⅱ—7

  專案名稱:卓尼土族民歌

  申報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