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帝劉肇的歷史評價
漢和帝劉肇***公元79年-公元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第四子。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漢章帝去世,皇太子劉肇繼位,年號永元、元興,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范曄《後漢書》:①“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去來,自有數也?”;②“孝和沈烈,率由前則。王赫自中,賜命強慝。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東觀漢記》:“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於總角,孝順聰明,寬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為宜承天位,年四歲,立為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好古樂道,無所不照,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倖東觀,覽書林,閱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司馬彪《續漢書》:“孝和年十四,能折外戚驕橫之權,即昭帝斃上官之類矣。朝政遂一,民安職業,勤恤本務,苑囿希幸,遠夷稽服,西域開泰,郡國言符瑞八十餘品,鹹懼虛妄,抑而不宣云爾。”
《帝王世紀》:“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衛之燕,囿無般樂遊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蘇順:“天王徂登,率土奄傷,如何昊穹,奪我聖皇,恩德累代,乃作銘章,其辭曰: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為,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鹹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玦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黃香:“惟永元之盛代,聖皇德之茂純,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順以奉天。以三載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時加玄冕,簡甲子之元辰。皇輿幸夫金根,六玄虯之連蜷,建螭龍以為旗,鳴節路之和鑾。既臻廟以成禮,乃回軫而反宮,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鍾。祚蕃屏與鼎輔,暨夷蠻之君王,鹹進爵於金罍,獻萬壽之玉觴。”
崔瑗:“玄景寢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啟,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雲其窮。”
李賢:“凡瑞應,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於有實,故書見於某處。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虛飾,故書某處上言也。”
杜佑:“明章之後,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至於孝和,人戶滋殖。”
蘇轍:“黃帝、堯、舜,壽皆百年,享國皆數十年。周公作《無逸》,言商中宗享國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國五十年。自漢以來,賢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漢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東漢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與《無逸》所謂‘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無以大相過也。”
錢時:“西京自成帝而下,皆制於王氏,竟致移國,固不足論。以孝宣之英明而誅霍氏甚易,然亦往往大費區處,然後甫定。和帝才十四歲耳,一指顧間,去諸竇如磔鼠,且其方略措置精密詳練,以是而論,豈非有漢之英君哉。然自此以後,乃浸微浸消,終已不競,何也?謀不出於王公大人,而出於閹官,謀之所出者,權之所歸故也。今日之事,雖明典憲,愜公論,觀其機,伏而不露,毒發而莫測,即陰謀巧計者之所為,與他時禍國實同一根,是以和帝能去外戚之奸,而宦官用權自此始為漢氏膏肓之疾。悲夫。”
胡寅:“孝和幼衝即位,年十有四而能誅鋤竇憲,自是大柄在手,威權不失,後十六七年間亦無大過舉,尊崇儒術,友愛兄弟,優禮賢者,克納嘉言,四夷希侵,中國綏靖,方之章帝實乃過之,而作史者未能鋪張揚厲,曠闕多矣。”
洪邁:“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後世稱其明。然和帝時,竇憲兄弟專權,太后臨朝,共圖殺害。帝陰知其謀,而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獨知中常侍鄭眾不事豪黨,遂與定議誅憲,時亦年十四,其剛決不下昭帝,但範史發明不出,故後世無稱焉。”
葉適:“東漢至孝和八十年間,上無敗政,天下乂安。”
範光宙:“兩漢主以沖年知尊禮大臣而誅鋤權奸者,前稱昭而後稱和。夫主上貴察而斷,忠佞之不辦,非察也;刑賞之不果,非斷也。孝昭踐祚甫十四,而上官之詐、大之忠能鑑別如薰蕕,然今以竇憲之惡而帝能與祕臣謀誅之,殲大憝於君側而官禁為之肅清,至於尊禮袁安,引用陳寵,而魯丕、賈逵之徒群而論難於前。夫帝固衝主也,而即位之初遽能去奸而進賢,其睿謀雄斷豈下孝昭哉?獨誅憲之舉謀及鄭眾,權奸雖除而閹豎用事,遂為東漢基禍之主,人謂帝拒一虎而進一狼,葢誠然哉,是故論漢和者,重予之而又重惜之。”
何焯:“和帝誅竇憲,時年十四,其斷可比昭帝之明。”
漢和帝劉肇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肇,是漢章帝劉炟第四子。其母樑貴人是褒親愍侯樑竦之女,建初二年***76年***入宮。
建初四年***78年***,生下劉肇。後被竇皇后誣陷,憂鬱而死,竇皇后親自撫養劉肇,視如己子。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漢章帝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立劉肇為皇太子。
登基為帝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漢章帝去世,皇太子劉肇繼位,即為漢和帝,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劉肇年幼,由竇太后臨朝稱制。
竇太后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釋出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對於伐北匈奴,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等都極力上諫,甚至指責竇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重創北匈奴後,是否繼續設立北單于,朝臣堅決反對,但由於竇憲奏請設立,竇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同意奏請。
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僕胡作非為,甚至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劉肇在長安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稜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面說明竇氏權勢的貴盛,另一方面也說明時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和帝執掌政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後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竇憲還養了許多刺客,實行暗殺政策,謀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在漢明帝永平年間,竇憲的父親竇勳犯罪,韓紆審理此案,考實竇勳坐獄被誅。竇太后當政時,韓紆已死,竇憲即派刺客刺殺了韓紆的兒子,並帶回他的首級拿到竇勳墳上祭奠。周榮為尚書袁安府吏,袁安上書言竇憲驕縱、竇景腐敗、不宜立北匈奴單于等奏議,均出自周榮之筆。竇憲門客徐齮非常嫉恨他,於是當面威脅他。
設計奪權
竇太后剛愎放縱,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僅據《資治通鑑》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竇氏父子兄弟同為九卿、校尉,遍佈朝廷。穰侯鄧疊和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鄧磊,母親元氏,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結在一起。其中元氏、郭舉都出入宮廷,而郭舉又得到竇太后的寵幸,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劉肇。劉肇暗中瞭解到他們的陰謀。
當時,竇憲兄弟掌握大權,劉肇與內外臣僚無法親身接近,一同相處的只有宦官而已。劉肇與認為朝中大小官員無不依附竇憲,唯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而有心計,不諂事竇氏集團,便同他密謀,決定殺掉竇憲。由於竇憲出征在外,怕他興兵作亂,所以暫且忍耐而未敢發動。恰在此刻,竇憲和鄧疊全都回到了京城。當時清河王劉慶特別受到劉肇與的恩遇,經常進入宮廷,留下住宿。劉肇與即將採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之人,不敢讓他們去找,便命劉慶私下向千乘王劉伉借閱。夜裡,劉肇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又命劉慶向鄭眾傳話,讓他蒐集皇帝誅殺舅父的先例。
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劉肇臨幸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並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併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因竇太后的緣故,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為他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進行監督。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以後,全都強迫命令自殺。
劉肇成功奪回政權,再現了漢宣帝劉詢誅霍禹的故事。
永元之隆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劉肇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並多次下詔納賢,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並在西域復置西域都護。漢和帝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漢和帝永興元年***公元105年***,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戶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劉肇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英年早逝
元興元年***10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漢和帝病死於京都洛陽的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劉肇駕崩後,他出生僅一百餘日的兒子劉隆繼位,改元延平,是為漢殤帝。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葬劉肇於慎陵***位於今河南孟津***,上廟號為穆宗,諡號孝和皇帝。